翁之衡也说到:“黄玉这兵带的不错,不过吴七的反应也挺快,正面占不到便宜,立刻想到了转攻两翼,这种近身肉搏神机营太过吃亏,我看太湖营要赢下这场了。”
夏完淳则说到:“看来这吴大哥虽然不是正规军旅出身,对于打仗倒还是蛮天赋的。不过神机营的近身防护是确实是一个问题,除了火铳手其他兵种的配置也要加强,不然实战中就不能单独使用了。”
虽然阵型混乱后,神机营的将士也立刻投入到了残酷的肉搏战,不过他们平时的战法确实不太适应这种混战,逐渐落了下风,最终这一局太湖营胜出。
这下吴七可算扬眉吐气一回了,虽然有兵种克制的优势,不过他太湖营也算面对面的赢下了一局。
这场比试只能算是前菜了,大家都期待后面的第二场对抗,那可是真正的强者对话。
在众人的期盼中,靖南营和崇明营出场了
看着靖南营,大家都感觉到一阵肃杀之气,靖南营前排由30名身披铁甲的士兵组成,虽然手中持有的仅仅只是木棍,可还是给人一种可怕的压迫感!
当然从杨文启那里购得的铁甲,可能和大家想象中欧洲中世纪那种全身铠甲的重装骑士不同。
他并不是由整块的板甲构成的,而是由各部分护甲组合而成。
这种铁甲主要由9个部分组成,从上至下依次是:兜鏊、护耳、护颈、肩甲、身甲、胸部加强甲、前甲、臂甲和腿甲。
既有强大的防护能力,也使得着甲的士卒保留了相当强的机动能力,但是通常是没有面甲保护正脸的。
事实上这个时代所谓的重甲兵士,大多是使用这种组合式的甲胄。
棉甲是古代用棉织品制作的战衣,用以护身。中国战场上火器出现后,传统的重型铠甲变得不那么管用,于是元代开始,出现了以外为布料,内里在要害装有铁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
明代棉甲为对抗火器,开始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清军的棉甲最初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又自己加以改进产生的。
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对早期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中弹伤的不重)。
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就是现在看到的八旗甲胄了。而且辽东气候寒冷,棉甲还有防寒的作用。
棉甲对火器的防御效果非常好,铁甲则对传统的弓驽具有防御能力。
不过这也就是在冬天,如果换成夏天,不要说身披铁甲,就是身披棉甲也是热的不行,更何况有些八旗精锐是身披数重甲胄的。所以江南的八旗一到夏天战斗力就直线下降,甚至有些人需要去北方“避暑”。
对付铁甲的有效武器是钝器,火器则需要比较近的距离,不然几乎没有效果,弓箭更加无用。
由于是比武,害怕误伤。只能使用木棍,和盾牌一类的武器。
所以这个铁甲的防护几乎是变态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