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死葬北邙 (2 / 4)

+A -A

        他们现在走的就是南崤道,历史最悠久,地势也最平坦,通行繁忙,隋朝时天子往来东西两京,都走这条道,因此这条道上还分布着许多驿馆行宫。

        这条崤函谷道,不仅是交通要道,他还是几大板块间最为重要的军事必争之地,中条山、黄河、秦岭余脉间的这条狭长通道,也是长安和洛阳之间唯一的直接通道。

        如果西起长安算,东到洛阳为止,那这条广义上的崤函谷道,全长七百里,

        崤函古道以北的中条山北麓就是临汾盆地,西端是关中平原,东端是河洛盆地,

        重要的盐产区解池也在这一地区。

        这条长达七百里的走廊,以三门峡为界划分东西。

        三门峡以东的古道在此分成两条通达洛阳,便是南北崤道。

        再则,三门峡以下的黄河流速减缓,可以通行大船,无论货运还是兵运皆可依靠水运,但三门峡以上河段,水流湍急,河中央还有鬼门、神门、人门三大礁石阻挡,人称中流砥柱,异常凶险。

        关东的漕粮水运到三门峡,就得改陆路运输,经崤函谷道转运,运输成倍翻倍提升,成了卡漕粮脖子的难点。

        水运比陆运快十倍,一条粮船相当于一百头牛的运力,损耗还低。

        武怀玉先前拜计相,也负责漕粮转运事务,他面对长安人口渐多,关中粮食缺口越来越大,而东南漕粮却受限三门峡严重,提出的对策,就是缘水置仓,直加粮食转运仓,一站站的转运粮食。

        不再是一站式输送,而是分站式输送。

        特别是三门峡到潼关这段必须陆路运输,则是沿线多建仓库,分段接力运输,能大大提高效率,特别是减少损耗。

        而他还有一个计划,把由洛至陕的三百里陆运,改成在三门峡北岸凿山开路十八里,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使漕仓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险,这就是打破旧窠的转搬法,替代传统的漕运法,

        按这法子,一年可以转运两百万石粮,每年起码节约十万贯运费。

        如果条件许可,武怀玉甚至还有一个更好的计划,在人门左岸直接开挖一条人工运河,使漕船由三门峡河口直抵渭口到长安。

        不过挖运河前期成本较高,但比魏晋隋时的疏通河道凿砥柱,甚至是沿河凿山修栈道的这些办法,明显会是一劳永逸,就是开始投入大。

        只能当成远期计划。

        不过如今的分仓水陆转运法已经不错,等到搬运法开始,还能再提升许多效率。

        东南的财税钱粮,尤其是江淮的粮,能够快速且低成本的入关,那对于大唐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大唐的衰弱,就是从控制不住西北地区开始的,鞭长莫及的西域,迅速崛起的吐蕃,还有后来复兴的东突厥,桀骜不驯的西突厥以及突骑施、葛逻禄、回纥诸部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88章 死葬北邙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