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洛阳死城 (2 / 3)

+A -A

        反是洛阳这座曾经东都,可能因为地位敏感,使的发展陷入停滞,越来越破败萧瑟。

        今年初,武怀玉曾提出要重点经营洛阳为关东中心,大力发展工商经济的建议,甚至提议洛阳设立国子监、太医院等的分校,以后选人也一半到洛阳侯选,朝廷的少府监下的一些官营手工作坊,也设到洛阳,促进振兴。

        皇帝后来也提出想重修洛阳宫,以后皇帝每年也到洛阳去住一段时间,但这些建议都被众多大臣反对。

        尤其是魏征,觉得当年杨广营建东都修洛阳宫,那花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啊,几年前才把他们给拆掉了,现在又要来修,这得耗费多少钱粮和役使多少百姓民夫?

        戴胄也说国家承担不起。

        甚至如窦轨还说现在洛阳、荥阳等地民风不古,好贾争商,一味谋利,朝廷应当打击这种行为。

        这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

        不过亲眼看到洛阳现在这样子,确实让人觉得挺可惜的。

        很难想象十来年前,这里是如何的兴盛场面。

        杨恭仁做为前宰相,出镇洛阳为都督,他是接替屈突通的,这两人也算是名臣,但在治理洛阳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政策都是恢复本业。

        也就是让老百姓安心务农、男耕女织。

        两人都是积极劝桑课农,对于百姓从事工商,认为是游手好闲,要求里正、户长把这些人上报州县,直接处以惩罚。

        在这两任长官的治理下,洛阳这样的国家商业大都市,正在迅速的变成一个农业州。

        巨大的洛阳城里许多里坊,比长安城南的鬼坊还要夸张,大半个洛阳城区都成了粮田菜地果园等。

        杨恭仁还在跟怀玉介绍着洛阳的变化,又恢复了多少人口,增加了多少粮食产量等等,怀玉听的心里直叹气。

        战后恢复民生,这很有必要,以粮为先,也确实是安定的基础,但从武德四年灭郑,到如今贞观二年,这都八年了,还越搞越回去了。

        无农不稳,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没有农业,社会就不稳定;没有工业,国家就不富足;没有商业,人民的经济生活就不活跃。指社会上离开哪个行业都不行。

        一味的强调农业,而打压工商,这种做法,尤其是在洛阳,这是不对的,有严重的问题。

        这也使的许多工匠、商人甚至是百姓,都从洛阳跑到了荥阳、郑州,那边自发的形成了还不错的运河集市,有大量工坊。

        可现在窦轨却说这些人是懈怠懒惰的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不勤于农耕,要打击惩罚。

        经过一个坊门口,前面枷着一大排的人。

        “这些人犯了何事?”

        杨恭仁招手,叫来几个站在旁边的不良人询问,“跟武少保说下这些人所犯何事?”

        不良人见这年轻人居然就是帝心武少保,赶紧恭敬的行礼,然后一一介绍。

        “这人叫康虔毛,倒卖粮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89章 洛阳死城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