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试点 (3 / 4)

+A -A

        相比起三原最早的旧治清水谷永安城,以及后来迁移到白鹿塬上的永安镇,再到后来塬下的任城,旧永安城位置险要,最开始是军城,后来塬上的永安镇,居高临下当交通要冲,

        任城依塬而守,面对平原。

        总的来说,以往主要是突出军事上的需求,而现在和平时期,赵仁本觉得县城应当选在交通更便利,经济更好的龙桥。

        “县城迁到清河乡龙桥来,我也是支持的,你回头打个报告。”

        县城迁到龙桥,对武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赵仁本说龙桥是个好地方,十里相邻的龙桥武家堡和李家庄,居然出了两宰相,

        赵仁本是很想在三原做出一番政绩来的,这样就更有机会冲击省台要职,不管是各司郎中,还是著作郎秘书丞大理正,他都是想试一试的,

        到他这年纪,往上的每一步都得努力,要是没走好,那可能一步调队再跟不上。

        “相公,听说朝廷准备要推行新法,我三原县有没有什么可以做的?”

        “我可以在朝中为三原县争取一个新法试点机会,能不能成这个还不好说,不过我建议你,可以先着手对三原县先做个全面摸底普查,把户籍人口、土地田亩、家庭财产,都调查清楚,要准确。”

        朝廷之前也是立五等户,以家庭财产多寡来分等,后来又细分为九等。

        其中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户统称上户,中中、中下、下上三等户称为次户,下中、下下为下等户。

        征收户税就是按户等来征,甚至衙门里平时一些地方上的费用摊派、杂徭也是按此来的。

        只不过就算开国都第十三年了,可户籍人口、家庭财产、土地田亩这块,其实依然很不清楚的,

        隐瞒人口,虚报岁数,假报财产,以及田亩混乱这种事情非常普遍。

        既有百姓为逃税少报,也有官吏为多征而多写。

        许多富人地主明明财产很多,却各种隐瞒少报,不少百姓很穷,却硬被胥吏写成上户。

        如果朝廷要推行两税法,那么这些都是必须先搞精确的,毕竟户税要按财产来定户等征收,地税也是要按亩来收租。

        “想要地方发展,首先还是得让百姓能安稳,我武家来到龙桥也十五年了,对这里也算是十分了解,朝廷的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之上,可现在的龙桥,其实许多百姓都没有地,或只有很少的地,可编在户籍上,却依然还得按丁缴纳租调服庸,百姓多有怨言,觉得不公,负担太重。”

        赵仁本点头,也早在下乡访察时发现这些了。

        “我跟圣人进谏,对于无田地的百姓,列为客户,不论有几丁,也不再征收一丁两石粟的正租,仅按其家庭财产定户等收户税钱,如果是下两等户,也免征户钱。

        家庭有壮丁的,仅需每年服二十天正役,中男的,服州县的一些杂傜。”

        “咱们三原县可以申请先试点。”

        赵仁本惊叹,“如果真的能行此政,那就不会有那么多逃户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651章 试点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