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怀玉来到丰收的梨园时,众多孩子正在帮忙采摘梨子,看到他来,都欢喜的上来行礼。
“把马车上的物资卸下来,”怀玉叫来园里的管事,“天凉了,给孩子们准备了秋衣吗,新鞋新袜准备了吗?”
“大管事提前已经拨了钱款下来,我们早就已经采买好了,”
管事如实的汇报着园中情况。
园里的孩子们都比较小,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孤儿,且多是战争孤儿,武怀玉收养他们,这个梨园相当于是个孤儿院。
孩子们在这里有吃有喝,还有老师教导读书习字。
这里属于是武家的酒坊资助,孩子们在这抚养,识文学算,待到十一二岁时,他们中如果读书成绩好的,可以到更好的学校读书,而如果成绩一般的,则会送到酒坊里做学徒,
在做满三到五年的学徒后,他们可以选择是留在酒坊里做伙计,还是选择出去闯荡,
武家并不强迫他们以后只能成为武家的伙计员工,甚至他们现在的身份,虽是孤儿,但也还是保留了良籍,并非武家的部曲或是奴婢。
“相公真是好人,给了他们第二条生命。要没有相公,这些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的穷苦孤儿,只怕早就没了,哪还能如今这般活蹦乱跳,甚至长的这么好,还能读书识字呢。”
武怀玉看着那些孩子们帮忙卸货,那么充满活力,挺欣慰的。
虽说这个园里百多个孩子,一年开销不少,但武怀玉觉得还是值得的,武家的冰玉堂酒坊,如今规模也挺大,也很赚钱。
让酒坊每年掏一笔钱出来,做几个慈善项目,比如这个梨园孤儿院,再比如还有一个悲田坊等,他觉得很有意义。
既弘扬正能量,其实也是经营好形像,好名声好形像,其实也是广告,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梨园孤儿院,也相当于是一所定向的酒坊技工培训班,
只不过是要从很小开始培养,虽说要培养十年以上,到十一二岁才能进酒坊做学徒,但这些自己培养的孩子,一来忠诚度更高,二来他们从小接触学习文化和相关酿酒类的知识等,加入酒坊后也能更快适应和成长,
一举数得,既做了慈善,也定向培养了所需的工人,甚至这些读过书的孩子,将来还能快速的走上管事的位置,且他们的忠诚度会更高。
这种模式是武怀玉设计的,武家现在的诸多产业,基本上都有自己资助的孤儿院,一边抚养一边提前培养,将来也能成为源源不断的补充力量。
就连各个农庄,也都有收养一些。
这种事情,其实许多贵族门阀也常做,但武家跟他们最大不同,可能就是这些孩子被武家收养,不是做为部曲、奴婢,仍是良人,他们长大后顶多需要为武家做三到五年的学徒,
年满后去留随意,听任自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