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如今寒灾,许多百姓受难,殿下可以筹集一笔钱,采购物资,救济灾民。
这些事可有?”
“你不也是赵郡李氏吗,对这位同族的李氏应当有所了解吧?”
这位聪明的学生,如今在东宫任太子舍人兼崇贤殿直学士,年纪轻轻却是仕途得意,
“关于张亮妻子李氏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而那些信众要请这经书回家,价格可就是多多益善,这也成了寺庙很赚钱的一个项目,故此在长安抄经的需求量很大,许多穷书生甚至一些小吏,都会替寺庙抄经做点兼职。
印刷书籍,这个新兴产业,现在是掌握在东宫、武家,还有朝廷等少数几家手中。
“殿下可以造些经书,但建寺观、度人出家这些慎重。”
甚至是跟这些寺观抢夺经济。
东宫的这些自己的产业,都挺赚钱,获利甚丰,一年所得是朝廷给东宫料物的数倍。
而东宫也还有些自己的产业,包括田庄、作坊、牧场等,其中比较赚钱的还是当初武怀玉在东宫时帮承乾置办的一些产业,比如印刷坊,比如造纸场,再比如制墨制笔的作坊,还有如今分店许多的书坊,
东宫现在各种收入,大概得有十万贯左右,哪怕东宫开支也不小,但还是当有不少富余的。
“殿下也可以出资,在乡村修一些学校,资助贫困子弟启蒙读书,”
一卷大约万字,而如今绢一匹价二百钱。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侯相莫要忘了,若非老师教导军事兵法,侯相在青海又哪有机会立功,又哪还能再回朝堂?”
而武怀玉搞出油墨,雕版印刷,甚至活字印刷后,书的价格有所下降。
但寺庙仍流行手抄经,觉得这手抄经更有心,武怀玉倒觉得他们是觉得这样可以卖更多钱,毕竟朝廷如今定制,寺庙是不允许经营产业的,既不许经营水硙风车,也不许搞车店油坊,典当放贷更不许,而印刷作坊当然也不允许,且寺庙现在也没那技术。
武怀玉听的皱眉。
这些仁孝的表现,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今天你造寺观,舍田产,那明天其它的贵族们也这样干,很快就又跟过去一样了。
武怀玉过去坐了会,跟他聊了聊,劝他节哀,
武怀玉看着匆匆离去的侯君集,脸上的笑容也收起,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侯君集现在是惦记上他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