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车西行一百里至葱岭,葱岭西一千三百里至伽倍为一道;自莎车西南五百里葱岭,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为一道焉。
后来,玉门关东迁,与伊吾路关键密切。
伊吾路早在东汉就开辟,窦固率军击伊吾,战于蒲类海,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涉鄯善,北通伊吾千余里。
从汉至北魏时期,敦煌西面的玉门关一直是通向西域的门户。
北周时期兴盛伊吾路,自敦煌至伊吾,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验,
这条路很艰难,自瓜州西北去高昌一千三百里,并沙碛,乏水草,人难行,四面茫茫,一路全靠着六畜骸骨和驼马粪认路,若是大雪,就没办法认路。
正因这条旧伊吾路难行,所以后来在北周时,开辟了一条新伊吾路,自县东南行经大海之东,又东南度碛入伊州界。
这条路现在也叫矟竿道,从敦煌往北,经咸泉戍、矟竿戍而抵伊州,其名字就得自经过的矟竿戍。
武怀玉研究了这条道路,大概是从现在的瓜州西北出发,逾流沙到哈密,再沿天山南行,经辟展,鲁克沁、吐鲁番等,
唐军要远征西域,路途遥远其实就是最大的困难。
尤其是要穿越几百里的沙漠,一路既无水又无草,甚至有可能路都难认,
不过武怀玉手里掌握着这条北伊吾道,也就是矟竿路,北周以来,中原跟伊吾、高昌本就往来密切,对这条道路掌握经营的很清楚。
只要不是冬春会下大雪的季节,那么唐军走这条路没什么大问题,人马少则也可以不用担心补给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武怀玉不仅清楚掌握了伊吾道,大唐现在还控制着伊吾城,也就是原来的伊吾国。
“大业四年,隋炀帝任薛万彻父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使其与突厥启民可汗共击伊吾国,师次玉门,启民背约,兵不至,薛世雄孤军度碛,
伊吾国认为既然突厥启民可汗不发兵,隋军不可能再来,皆无防备,
等他们发现隋军时,薛世雄军已经度过沙漠,神兵天降,伊吾国大惧,请降,诣军门上牛酒。”
说到这段往事,武怀玉还是挺佩服老薛的,当时本来启民可汗是击伊吾主力,结果启民不来,
薛世雄就带着几千隋兵,可却仍坚持孤军渡碛,最后打了伊吾国一个措手不及,伊吾国王连兵马都来不及召集,王城就被围了,
国王直接投降了。
薛世雄接受投降,然后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新城,留下副将率一千隋军戍守伊吾,他则班师还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