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不可能留下吧?”
贺逻施摇摇头,“中原有句古话,你们可能没有听说过,叫得陇望蜀。当初伊吾石万年投唐,本也不过是想扯面唐旗借唐之势,但现在呢,伊吾已成伊州。
高昌也已经马上要成西州,
但唐军就会止步于此吗?”
“不会吧,武相虽将咄陆可汗要送去长安,但不是也又册莫贺咄叶护弥射为新可汗吗?”
“那不过是障眼法,嘴上说西域维持以往,南北庭继续并立,设都督府州,也仍是羁縻自治。
但武怀玉现在东归,可没把兵全带走,他留下了义子安禄山镇守弓月,设立了弓月军镇。
这是第一个,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果然,当天晚上,武怀玉搞了个篝火晚会,请各部大小首领们吃烤全羊。会上,武怀玉端着酒杯,提出了要沿丝路修建驿站、烽堡,与诸部共同维护丝路,保护商货,共同发展,促进繁荣。
有驿站、烽堡,自然就要驻军屯兵,还要屯田放牧,以自给自足,各部也要分派士兵去当值协守、巡逻,帮助屯田放牧······
“沿丝路,每三十里设一烽燧,每六十里设一驿站,每一百二十里,设置一座兵堡······”
每烽起码六人,一烽帅,五烽子。烽燧是一个圆形台状建筑,顶部圆形小屋,有三个突出垛口,底部有三个灶,烽燧四面墙开观察敌情的窗口和攻击的箭口。
因地处边境,所以要求烽燧还要修防御性的围墙,要储备相应的各种物资,如狼粪牛羊粪水桶火箭等,
烽燧的作用自然就是警报,要求是能够达到烽火一昼夜两千里,这是比快马都更快的信息传递方式,但前提是得有足够的烽燧。
所以三十里一个是必须的。
而每一百二十里,要设立一座军堡,占据险要、扼守交通,军堡驻兵,还要分出部份巡逻道路,也负责检查各烽燧情况。
当敌骑寇境,骑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者,烽燧当放烽一炬,不达这个数是不允许放烽烟的,而烽烟燃起,最近的军堡,就得派骑兵前去查看。
而军堡、烽燧除此外,还有个任务,就是要检查过路商队的过所文书,甚至是要协助打击走私,也有协助打击盗匪的责任。
武怀玉跟大家说,携手共建起这个丝路警戒系统,共同维护丝路,维护西域时,各部首领其实都是心情复杂的。
武相公的心思大家都看出几分,但又如何?
此时此刻,武相提出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难道大家能拒绝?
一些首领偷偷的瞥别人,
他们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反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