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情况跟明末似的了,但高昌表面还维持的不错,
最重要的就是高昌不是单纯的农耕国家,国家财政也不仅靠那点田赋,他们也还有畜牧业,
还有纺织业,
最重要的是高昌的丝路贸易一直做的不错,
这个西域天山东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可不简单,光是称重银钱这笔税,就远远超过高昌的那点田赋了。
更何况,高昌国本身也搞贸易,低买高卖,贩货东西,没少赚。
其中赚的最多的,当然还是高昌王室麹氏了。
麹智盛给武怀玉送了两次礼,第一次价值黄金千两,第二次直接送三千两黄金。
要知道,明面上高昌国一年的田赋,也就七万文银钱,折黄金不到三百两。而高昌一年仅用马的费用,就要六百两黄金了。
高昌不仅在丝路贸易上收税、买卖,而且高昌的放贷金融业也搞的很火,因为商人多,交易量大,于是借贷、抵押等也应运而生,十分兴盛,任何年月,抵押放贷都是极赚钱的。
武怀玉几天账本翻看下来,得出个结论,高昌这些年能一直撑着,靠的就是丝路。
这也是为何当初焉耆要重开楼兰道,一下子就把高昌惹恼了,不仅对大唐表达强烈不满,而且还直接出兵攻打焉耆,后来又联合西突厥,又攻破了焉耆五座城,
因为丝路是高昌的命根子,高昌能撑着,全靠丝路,要是被分路引流,高昌就会财政破产。
樊兴是武将,他不在意那些数字,但武怀玉不仅是西征大总管,还是安西大都护兼西州刺史,还兼凉州都督,且仍还加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
他本身并不想留在西域,是打算战后向皇帝推举兄长怀义任安西大都护的,举贤不避亲。
可谁料皇帝硬要让他留西域。
既然如此,那高昌战后转为西州,这个担子就落他肩膀上了,他得把西州管理好。
好在皇帝也还是给他提供了一些方便,比如把高昌王氏麹氏,连带着高昌国内大臣、豪强,全都内迁中原,这招很厉害,一下子把高昌国旧上层势力迁走,瓦解,
这就方便朝廷接管,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走了,浮财能带走,但田地、牧场、矿山这些是带不走的,这些可是重要的资源,可以重新分配。
武怀玉已经在制订新政,
比如重新清量田地、清查人口,然后在高昌推行一轮均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