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姓张的老农点点头,开口说道:“回将军的话,这边一亩田能收冬小麦8石左右。”
孙策点了点头,这些老农大部分是北方南迁而来的,有着丰富的种小麦经验,再加上这一百亩田极为肥沃,取水又便利,亩产高不足为奇。
史书记载中汉代的高产田基本上就是亩产10石。小麦的产量低一些,8石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
要知道这8石麦就是960斤,放在后世就是480斤。这样的产量是相当可以了。
“老人家,如果是一般田地的话,冬小麦亩产大概能有多少?”孙策又继续问道。
那老农想了想,开口答道:“回将军的话,以小老儿的经验来看,恐怕应该在亩产3石左右!”
孙策点了点头,与自己估计的差不多。
“老人家,就辛苦你们了,等到下一季水稻成熟后,就可以将你们的经验推广到整个会稽郡,进而推广至整个江东。”顿了一下,孙策又继续说道:“这样一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免于饥饿!”
那张姓老伯,顺势又要跪下,孙策紧紧扶着老人家,不让他下跪。
“多谢将军了,多谢将军了!”老人家激动的说着。
孙策叹了口气,也许这就是华夏农民内心深处对于粮食最真挚的热爱。
这就是一个农业文明的根!
孙策此时,突然想起了后世那首连三岁小儿也会背的古诗。
用在此处,最为恰当不过,也能给自己扬名一二。
“拿纸笔来!”孙策开口说道。
很快有亲军拿来了纸笔,只见孙策笔走龙蛇,先是两个大字,悯农。
随即又写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诗,好诗!”孙策刚刚停笔,高岱就迫不及待的说道。
“主公,应当将此诗刻碑于此,令世人谨记粮食生产之不易!”主簿严畯也开口说道。
孙策点了点头。
严畯简直就是一个模范下属,这马屁拍的多舒服!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