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太子行事不骄不躁,善于听取老臣的谏言,颇为满意。
等晚膳时分,皇帝召太子一并用膳,并夸赞道“雉奴第一回监国,做的不错。”
李治就顺着皇帝答道“儿子还年幼,有许多需要学的。就按照父皇的意思,凡有大事,要多听几位宰相的意见。”
皇帝颔首。
事关辽东,因隋炀帝的教训实在太惨痛。哪怕是二凤皇帝,也格外谨慎,在调兵初始,就要亲自去幽州瞧一眼才罢休。正好,他一来一回这两三个月,也考察一回雉奴监国的水平。
并不需要雉奴多出色他现在正需要一个不自专,不武断,很稳的监国太子。
因二凤皇帝还有一个主意,藏在心里谁都没说他不但是想征高句丽,还是想亲征高句丽的
到时皇帝御驾亲征,肯定要太子坐镇大后方监国。
那就不是太平寻常之时的监国了。
皇帝此番亲巡幽州,让太子监国,正是要看看幼子做了太子后,有没有变得想要独断揽权,急着树立太子的威望若是如此,皇帝是不放心御驾亲征,把后方交给这样一个急躁不听人言的年轻太子。
但这回雉奴的表现,很符合皇帝的心意。
头一回监国,没有急着树立自己的东宫威望,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凡事稳稳当当的,都一一问过宰辅们的建言。
那皇帝就放心了。
毕竟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从前就是给他坐镇大后方的。只要雉奴肯听这些老臣们的谏言,他就不怕前面打仗,后面出事,可以放心亲征了。
且说皇帝对这回太子监国颇满意,但很多朝臣不这么觉得。
他们觉得太子的存在感,真是有点弱了。
大概是年纪轻的关系吧,似乎没有什么大主意。
这样的太子,皇帝能满意吗
最先生出这样想法的朝臣,是从前的魏王一党他们打心底里希望皇帝对太子不满意,这样他们还有机会再拥立一个新太子。
不然他们以后的仕途就完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