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便道“这一年里,总算有件好事了”
姜沃听皇帝这话怨念深重,也只有无奈而笑。
这永徽年,对皇帝来说,确实是个糟糕的年份。
孔圣人曰,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自来刚登基的皇帝,自然是子随父行,多听辅政大臣之言。
自今年五月,已然出了先帝的年。
对皇帝来说,好消息应该是,经过年磨练,他对于做一个皇帝已经越来越纯熟了,且也有了许多自己的执政方略。
但坏消息却是长孙太尉做这个辅政大臣也越来越纯熟,而且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更坏的消息是,就以永徽年诸事来看长孙太尉的运气和人气,实在要比皇帝强。
永徽年初,中书令之一的高季辅,以年迈告老致仕。
皇帝虽很想挽留这位跟舅舅不是一路人,能够在中书省抗衡下长孙太尉的老臣,但也实不能看人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高季辅的身子骨实在是撑不住了,若是致仕安养或许还能撑一两年,若是继续操劳朝事,便随时可能殉职。
皇帝只好郁闷准奏。
而长孙太尉也很实在,高季辅一告老,就把高季辅的学生,当年弹劾褚遂良的御史韦思谦给踢出长安,让他去同州当县令去了。
同时,递上奏疏,给了皇帝两个中书令候选人褚遂良和柳奭。
当时李治望着这两个名字,当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得不提的是,因强买永田之事被罚做同州刺史的褚遂良,只做了个月的刺史,就被长孙无忌几次番上书给调了回来,其速度之快姜沃当时还在吐蕃没回来呢,褚遂良就已经回长安了,与其说是贬官,不如说是去同州公费旅游了月。
褚遂良回京后,皇帝一直压着不肯再给尚书右仆射之位,只给了同中书门下品即虽非宰辅位,也可以参知省事,权职和待遇都与宰辅相同。相当于比起真正的宰位,只少个名头。
然而长孙无忌显然是连名头也要给褚遂良拿到,以示其太尉之威他要保的人,哪怕犯了错被贬出京也不过月即回,依旧是宰辅。而弹劾他的人,日子可就要难过了,详情参见韦思谦。
李治当时气的要命,便非在褚遂良和柳奭中,选了柳奭做中书令。
当然,这个选择做完,长孙无忌没怎么气到,倒是看着柳奭戳在那里,皇帝自己心情更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