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简在帝心 (2 / 2)

+A -A

        李舜举将夏州之战的情形完整的讲了讲。

        赵頊边喝着热茶边听着第一手的探报,此时他终于明了,种师闵是种家子弟不假,但不是冒领功劳的衙内,而是种家又一个后起之秀。

        而这个秦延更是了不得,从一个无依无靠的西军子脱颖而出,接连立下大功,这是什么,这是天降奇才,也是他登基以来遇到的最卓越的人才,而且这个人才今年只有十七岁,也就是说最短来说秦延还可以为大宋尽忠职守三十年。

        赵頊突然觉得今天是几年来他最满意的一日,没有之一。

        晚上酒劲上涌微醺的赵頊临睡前,在寝宫内的屏风上郑重的写下了秦延、种师闵的名字,然后才施施然的睡去,一觉到天明,如此种师闵、秦延就有了简在帝心的资格。

        第二天午时末,赵頊颇有些迫不及待的将政事堂的宰辅们一一招来,目的就是一个封赏有功之臣。

        其实一众宰辅明了,官家这是想要利用此次封赏酬功来提振民心士气,此番五路伐夏两路大败而归,从初估来看估摸损失在十余万人,当然有些未归的将士可能是因为怕归国后被追责,因此在边寨附近隐匿,等待朝廷惩处的消息,以后还是会归国的。

        但是损失惨重是一定的了,这让大宋内部的很多士人抱怨连连,纷纷认为此战过于冒进,深入不毛千里,失败是注定的,因此主战的赵頊压力极大,甚至赵頊的母后高太后也对此很是不满。

        所以赵頊想利用这次大捷加上收复米脂等处,收复良田数千顷等来提振民心,改变风评不利的被动局面。

        既然是酬功,当然要至上而下的封赏,种谔作为一线的大帅,统领数万宋军从绥德出发,在无定川击败数万西贼,斩首近万,迫使米脂等四寨两万余西贼投降,收获良田数千顷,将大宋疆界向北大大扩展。

        同时鄜延路大军乘胜一股而下银州、夏州,挟大胜之威向西直下数百里外的盐州,直达宥州城下,让西夏石州军司、左厢神武军司、嘉宁军司损兵折将狼狈不堪,如果不是粮秣不济,种谔大军远远不止于此。

        因此作为大军统帅种谔肯定当居首功,种谔如今的本官是文州刺史,武职的品阶是东上阁门使,差遣是鄜延路都副总管。

        “陛下,种谔的差遣不可变,此番的褒奖升迁本官和武职品阶,”

        王珪思量了一下后言道,一开口就定论差遣不能变。

        王珪此话一说,蔡确面无表情,章惇却是一皱眉,显然很不满意。

        赵頊知道王珪这是在变相打压种谔等武臣,上番他让高遵裕一个武臣知庆州,打破了几十年来只有文臣才能执掌一路经略使的成例,引起朝野文臣的极大不满,而李宪以内侍出身知熙州,执掌一路军政大权,也引起朝野极大反弹,御史台的弹劾如雨。

        五路伐夏,现下看来高遵裕为了争功没有允许刘昌祚趁西贼无备抢先攻击灵州,待得他统军到得灵州城下战机已逝,夏军已经准备多日,最后宋军只能攻击有备之坚城,月余久攻不下,粮秣断绝,最后只能饮恨败北。

        这成了赵頊任命武职失败的范例,如果不是这么一个贪婪的武职拖慢了大军行止,也许早已攻下灵州,然后直驱北方的兴庆府了。

        所以朝野讨伐声一片,赵頊作为决断者也颇为狼狈。

        这种情况下,朝野坚持必须恢复文臣领军的惯例,这也是王珪所说种谔差遣不能变的原因,种谔不可能再上一步知延州,成为延州知州。

        赵頊看了看王珪,他知道王珪耳根子软,也是守旧一派,当然要听取朝中官员的建言,反正风评如何他就倒向哪里,绝不招惹大多数。

        虽然王珪如此赵頊还得留着他的左相之位,那是因为他不能允许政事堂被蔡确、章惇等维新派一手把持,政事堂不能成为一派人物的一言堂,即使维新派掌权是他默许的也不成,必须保持政事堂内部的制衡,这就是帝王之术。

        赵頊敲了敲龙案,然后示意王珪继续,

        “臣以为擢升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另迁个团练使就是了,”

        王珪的话终于让章惇忍不住了。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宋末崛起 第五十九章简在帝心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