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十九岁的奉直郎 (2 / 2)

+A -A

        余者刘挚、苏辙立即附议,几人立即结成了一个反对的阵营。

        赵頊看了这几个人,他现在对这几人心灰意冷,日后继续会投闲放置,不过现下是极为讨厌。

        赵頊看向蔡确这位副相,毕竟蔡确是新党一员,总该说句话了吧。

        ‘陛下,臣下也以为秦延资历尚浅,不足以支撑一州之地,毕竟节度判官掌管牢狱、辎重,权限极重,’

        让赵頊没想到的是蔡确也反对,其实蔡确此人心胸实在很不宽广,秦延没有亮明正身到底是新党旧党,蔡确绝不会贸然支持,还有就是十九岁就任节判,真的让蔡确嫉妒了,十九岁他还在苦读好嘛,你秦延怎么可以升职如此之快。

        ‘臣下以为从秦延屡立功勋来看,他向来都是谋而后定,颇有城府,不能只看秦延的年纪行事,因此臣下以为秦延可以掌一州的节度判官,’

        倒是章惇旗帜鲜明的表示赞同,无论是本身还是秦延主战都对章惇的胃口,他不介意拉秦延一把,何况秦延还是赵頊看中的青年才俊,落得一个人情为何不呢。

        但是王珪、蔡确都表示了反对,基本这就是尘埃落定了。

        因为王珪、蔡确麾下的中枢门下省就是点验圣旨颁发修改的地方,他们有权将圣旨打回。

        如果赵頊强行下令,他们还可以让吏部不予审官,那样的话就会将这个任命拖宕很久,这是宰辅的权力,皇帝遇上了也只能咬牙。

        赵頊要的是尽快封赏下去,用这场大胜激励大宋上下的军心士气,只说明一件事,在他赵頊的治下,大宋夺取了米脂等处,直驱横山,这就是他赵頊的文治武功。

        但是如果这几人拖宕下去一切的庆祝都会失色,种谔搁置,秦延封赏拖宕,这是大胜了呢,还是大败了呢,这场辉煌胜利就会黯然无光。

        赵頊最后捏着鼻子认了,不过在官阶上他不打算再行退让了,也是一种置气的表现,他就是不想推了,所以王珪提出的七品官阶,被赵頊当即卷了回去。

        于是君臣双方各退一步,秦延的官阶擢升为从六品的奉直郎,差遣最为确定为一个上县的知县,就是如此苏辙也说太过。

        上县的知县,那就是一个百里候了,别看差遣不大,但是执掌一方,是可以任事的,所以苏辙对此表示不平,认为秦延到了哪个上县那个地方的百姓可要吃苦了。

        赵頊根本无视之,历史上徐禧的大败让赵頊收敛了他有些偏执的任人方式,但是此番永乐城大胜,却是说明他特意擢拔的人才的方式没错,虽然徐禧那厮太不争气,但是秦延呢,同样被超格擢拔的秦延还给他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他赵頊擢升的这个方式最起码不能说全错吧。

        所以,赵頊照旧依照自己的眼缘来识人任事,没法,宰辅那条路太窄了,而进士每三年才能给他提供一批人才,而且还得历练多年才可以执掌一方,毕竟刚刚入仕的进士就是一群书呆子。

        赵頊可是等不起,他已经感到身体越来越差,拖不得了。

        接下来就是徐禧的惩处了,这在两方面都是出气的一致,徐禧此人依仗赵頊的宠信在朝中傲然行事,将两方面的人都得罪了,所以双方都乐于落井下石,立即羁押徐禧回京师入昭狱,然后等待刑部论罪,最后交由官家和宰辅论罪。

        徐禧的命运就这样定下了,赵頊没有反对,此时的他对徐禧也极为的不满,他重托于徐禧,寄予厚望,是徐禧辜负了了他,最后反倒让赵頊脸面无存,赵頊此时打杀了的心都有了,因为在任人上赵頊第一次犯了大错,这让以后那些反对他任人的大臣们有了充足的借口,赵頊甚为痛恨。

        最后章惇提出米脂一带鼎定,有了永乐城在前面阻拦,必定安生不少,此处可以立县了,南边的绥德也可以成军,正好相互依托。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宋末崛起 第二百三十九章十九岁的奉直郎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