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火器大兴 (3 / 3)

+A -A

        秦延之所以如此,是早就考量了铁场铁料改进的不易,当然赏格要比刘振那里的炮场高,这就是一个平衡,上位者要注意这种不平衡,尽量的弥补,而不是拉大差距,否则内部容易被撕裂,最后一定会遭受惩罚。

        秦延交待刘振开始研制长筒的燧发火铳,早先铁料较差,秦延实在没有信心制作长筒火铳,炸裂开来的可能性太大,对士卒信心是一种煎熬,谁也不愿意拿着一个自爆的玩意上阵吧。

        但是现下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长筒火铳对于步军发挥长程优势,抵御骑兵的四面突入围攻至关紧要,是最好的中程火力输出。

        相比一个熟练的弓箭手三年左右的养成期,一个火铳手只要三月就足以极为熟练,极为适合农耕民族快速成军,而且一把好的战弓造价最少三十贯,但是一把火铳呢,不超过十贯,易于大规模成军,低廉太多了。

        因此种种优势决定火铳是最适合农耕民族的兵器。

        只要有了火炮和火铳,步骑混合的古斯塔夫方阵就有了成立的可能,那可是线膛枪出现前对付大股骑军的利器。

        秦延也好补上他最大的短板,这在以前这是秦延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如今就在眼前。

        后来欧洲的历史证明,只要整训得当,古斯塔夫方阵可以给骑兵致命一击。

        用火炮和火铳分为远近打击群,给骑兵重大的杀伤,让骑兵崩溃,然后两翼的骑军立即衔尾追杀,这就是古斯塔夫方阵的杀手锏。

        历史上宋、明两朝遇上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军总是吃亏的原因就在此。

        宋、明一系列战役表明,他们不是没有大败骑军的时候,但是北方蛮夷的骑军战败立即逃离就是了,宋、明没有大规模的骑军追击败军。

        虽然可以败敌却是无法歼敌,也就无法消除隐患,这让他们最大敌手金军、蒙古军、清军肆无忌惮的进攻,因为抢掠的收回和付出的代价完全不成比例,收获太大了,那是中原锦绣江山,付出的则完全承担的起。

        而只要宋、明两朝的军伍有一次大败,几乎就会被对方全歼,损失巨大,这才是总是不敌的原因所在。

        而步骑军炮队混合编制的古斯塔夫方阵中的骑军,虽然战力并非顶尖,但是追杀败敌将敌军扫荡一空还是毫无问题的。

        可说秦延等待这一天很久了。

        虽然他在西军中数次大败西夏军,但是西夏军也向重视农耕转变,说白了已经不像北方蒙古草原上的那些民族那般荒蛮,骑兵绝没有那般精锐,加上陕西沿边诸路山地很多的地势,限制了大规模骑兵大迂回大纵深攻击的战略,因此秦延数次大胜有运气的成份。

        但是北方的蛮族却绝不相同,那是真正的草原铁骑。

        秦延不知道这一生有没有和辽金对垒的机会,他需要做的就是那个万一,万一有那么一天,他手中要有杀敌利器,最为一个穿越者,如果这点筹谋都没有,到了那一天被这些蛮狄虐死,还不如自行了断得了。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宋末崛起 第四百三十六章火器大兴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