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赵佶的野望 (1 / 2)

+A -A

        “为倭人征战,倭人当然要开销一切了,倭人哪怕心知肚明我等所为,也得心甘情愿的拿出银钱来,”

        秦延哈哈一笑,这就是阳谋,看出奕州军的目的来怎样,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这个掘河天皇还得乖乖听命。

        “只是主公言称的不得用天皇称谓,怕是倭人不能应允吧,”

        种师闵是大宋出身,当然晓得正朔的关键,这如同所谓的名节一般紧要。

        “当然要一些波澜,但如其不允,那就与城皆亡吧,至于钱粮我等自取就是了,”

        秦延必须坚持这一点,从他这里日本的条约不存在天皇的称谓,当然了关起门来怎么叫他也管不来。

        事实证明,掘河天皇没有那个为了名节殉葬的决心,藤原家忠传话后引起了很大波澜,但是在死亡族灭面前,这些称谓就是小事了。

        天皇近臣们甚至找出了合理的解释,反正是同奕州密约,不影响天皇在国内的正朔,签了又能如何,相反,如果不允,他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于是第二日,藤原家忠急吼吼的带着合约赶到了大营,合约上已经有了天皇的签字和玉玺印记,秦延代表奕州签署了合约。

        于是这份被后世倭人视为奇耻大辱的奕州、日本订立的京都条约正式生效。

        秦延立即下令放归万余倭人足轻,再就是送往城中三千石的粮秣,秦延是毫不肉疼,反正都是从倭人手中劫掠而来的,乃是身外之物。

        万余足轻进入城中,还有粮米输入,再就是官府四处告知,马上就有新的粮米从近畿地方输入京都城,已经处于全城暴动边缘的京都终于恢复了平静,只要有活下去的可能,这些细民也不想暴动作死。

        五日后,奕州军接受了两年期的百万贯的赔款,开始从京都撤军,向大轮田泊方向转进。

        留给倭人的是一片焦土的京畿地方,还有十万计的流民,千百村镇被焚毁,这是倭人历史上最大的浩劫。

        奕州军给倭人带来了十万以上的伤亡,其中数次大战让其军威赫赫于倭人心中,更是留下了血谷、血寺的威名。

        西寺从此也被称为血寺,这块血肉屠场称为倭人日后千年也绕不过去的心殇之地,多少诗词哀叹此番国战大败。

        而白河上皇、掘河天皇担负骂名无数。

        密约在数十年后暴露,天皇的威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天皇对日本节制受到很大动摇,日本天皇的世袭权威性受到挑战,这种继承正当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只因天皇卑躬屈膝的签署了这个屈辱的条约。

        掘河天皇声名狼藉,白河上皇也不好过,谁也不会忘记之所以爆发此番屈辱的大战,从此让奕州人在日本跃武扬威,都是因为白河上皇作死的触怒了奕州人,这才引发了此番的大战,掘河天皇不过是个替死鬼,白河上皇才是那个始作俑者,大和的罪人。

        所以斥骂白河上皇的诗词无数,甚至唾骂上皇成为勋贵、武士的流行语,越发的败坏了天皇的所谓正统性。

        到了后世的二十世纪,倭人还是对这个屈辱条约的签订耿耿于怀,国际上不断的发文血泪声讨奕州人对倭人的侵略以及暴行,奕州人对百姓肆意的杀戮和劫掠是他们攻击的重点。

        但是华夏轻飘飘的一句,上古传闻,查无实据,倭人卑劣无限,构陷天朝而已就挡住了悠悠众口。

        何况华夏在国际上的地位远在倭人之上,倭人也只能徒唤奈何而已,干涉不了华夏在国际上超然的地位。

        大观元年年末,大宋京师皇城垂拱殿内笑语盈盈。

        大宋皇帝赵佶正在杨戟侍候下净手,而政事堂诸公正在鉴赏赵佶刚刚所绘之御花园瑞雪图。

        左仆射蔡京、右仆射何执中、尚书左丞邓洵武、尚书右丞梁子美等政事堂诸公恭维之词滔滔不绝。

        此时此刻数人倒也是诚心诚意,实在是赵佶的功力足以晋身大宋一流大家,书画上端的高绝,所以几人逢迎起来那是真心实意,毫无违和感。

        赵佶虽然言语上谦逊了几句,但是年轻的脸上却是显出了一股傲然。

        这是他无人可比的长处,当然值得自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宋末崛起 第七百三十三章赵佶的野望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