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齐州政务最紧要的是什么,”
宗泽问道。
张叔夜有些诧异,难道不是入城后再行商议诸事吗,大宋官场引入上官,入得官衙奉上香茗好生寒暄一番,然后摆上接风酒宴共醉一场。
几日后才打理政务很是平常,怎的奕州人如此捉急的处理政事,须知这些人还没有进入齐州呢。
“回禀左相,因大军抵达,还有大量的流民涌入,齐州一线州县的粮米远远不足支应,属下只怕有很多流民沦为饿殍,因此属下已然下令齐州开仓放粮接济灾民,只是如流水般撒下去,估计十余日后就要告罄,”
唐毅当先提出的就是粮米之事。
“此番大王和政事堂已然有了考量,第三批的船队还有数日抵达海州,再有半月大量米粮将会抵达齐州和青州一线,汝只管放心接济灾民就是了,”
宗泽早有筹划。
这十余年来奕州从流求、广南西路、升龙府百姓中采买的过两百万石的粮米,就是为了今日。
宗泽心里也是感叹,当日秦延每年开销大笔银钱采买很多三处粮米,这些年累计超过两百万贯,他是颇为不解的。
毕竟他以为有个几十万石的粮秣足以支撑大局了,毕竟奕州辖地并不广阔,但有灾荒最多涉及几万人口,军伍也是不多,只是数万精兵而已,实在不用如此耗费银钱。
须知这般多的米粮要多少库藏和招募多少衙役看守,而且米粮时日过久吃起来味同嚼蜡,非是久储的物件。
但是秦延执意如此,身为属下也只能服从了。
当日里宗泽以为秦延执意如此怕是也为了治国需要,毕竟流求和广南西路等处粮米产出极多,如果官府不是大量采买,米价低廉伤民不浅。
官府如此采购,银钱流入百姓手中,按照秦延所讲的,百姓有了银钱就会采买,如此辖地商业繁盛,收取税金也找补这些损失了,额外还得到民生不错,何乐而不为呢。
宗泽轻易就被说服了,秦延总有办法说服他按照秦延的意志行事。
但是此番金军大举入寇,中原沦陷,无数难民南下躲避金军逃亡,而京东西路和东路没有兵灾的地方当然是首选,如此难民狂潮下,宗泽总算是明白了秦延的深意,如此乱纷纷的世界里没有比粮米更珍贵的了,金银比起来也略逊一筹,如果没有这些年的准备,只怕奕州面对如此多的流民也是束手无策吧。
此时,宗泽也敢让各处州县立即开始开仓放粮,后续的粮米很快就会运到。
当然了,如此大规模的战乱,只怕河北路京畿路等处流民众多,东来、南下的大股可能还在后面。
如此战乱只怕春耕也无法进行,大片良田荒芜。
灾荒蔓延,缺粮的局面只会越演越烈,好在奕州征伐交趾和倭国所获银钱极多,国库充裕,而辖地有三处盛产粮秣,即使有不足,也可在江南和福建路购入,倒也不虞缺粮。
而战乱时候这些米粮不但能救人无数,也是收取人心的利器,想来那些被奕州接济生存下来的百姓会将奕州的名声传播开来,这就是此时最大的仁政,也可以改变奕州就是叛逆的印象,宗泽也相信奕州节制的地区一定因此稳如磐石。
“左相有所不知,这些流民或有百万众,只怕,”
张叔夜长叹一声。
张叔夜不报太多的希望,实在是人太多了,这些时日来已然有十余万的灾民南下,沿途乞讨堵塞交通,饥饿难忍下抢掠也不在少数,妇孺更是凄惨最先支撑不住的就是他们。
张叔夜经历了这些心里其实对赵佶和他的宠臣充满了恶念,谁看到了这些对将家国折腾如此的所谓君臣都不会有敬意只有鄙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