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一整片都是牡丹花,等到四月份开花的时候好看极了。”
从过了年到现在一滴雨也没下,花园的水池浅得能看到底。殷乐安忧心道:“不知道汝宁府有没有下雨,今春的红薯苗刚刚种下,要是不下雨,庄稼缺水又该减产了。”
殷清瑶也惦记着家里,家里来信的时候说了,这段时间天天都是大太阳,一滴雨也没下,大家都是从河里担水浇地,河里的水也小了很多,再这么下去地里的作物确实要减产了。
联想到科考第三场考的农学,殷清瑶灵机一动,问道:“你们说殿试的题目会不会还跟农学有关?毕竟民以食为天,以前粮食产量低,百姓们吃不饱饭,如今有了红薯玉米,虽然还没完全普及开来,但是已经大大改善了百姓们的生活。”
“今年早春干旱,就怕和四年前一样遇上大旱颗粒无收。万一再考到水利上,对抗旱灾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殷乐安和陈明晨对视一眼,纷纷陷入了沉思。当下也顾不得逛园子了,恨不得立刻就去书店翻翻有关农业水利方面的书。
见他们着急的模样,邵毓宁说道:“我家有个书房,里面收藏了许多农学方面的书籍,你们可以去看看。”
“那太好了!多谢毓宁妹妹。”
邵毓宁不在意地摆手道:“我是借花献佛,书都是二哥收集的,我原本觉得他又不下场考试,准备那么多书干什么……”
书房在邵云舒的院子,邵毓宁领着大家到书房去,给他们指了指大概的位置说道,“具体我也不知道在哪儿放着,你们自己翻翻看看吧。”
殷乐安和陈明晨奔到最里面翻看,陈明宇也上前帮忙。
殷清瑶看着不算大的书房里摆着满满当当的书本问道:“这些书你二哥都看过吗?”
说着随手拿起一本,翻开,是一本地理类的游记,翻了几页看见邵云舒的批注。字迹刚劲潇洒,一直翻到最后一页还有他写的小字。
“我也不知道,应该是都看过。”邵毓宁带着她到书桌前,将桌上卷起来的卷轴打开说道,“二哥最常看的就是舆图了,他这儿有最新的大梁朝的舆图。他自己画的。”
殷清瑶看着这幅和后世不太一样的图,最南边已经把海南岛列入版图之中,最北边只到阴山,西边还没到昆仑山脉,西南部则用红色圈起来,那些地方才刚刚收归到大梁的版图之中。
现在的面积还不到后世的一半,但是看着还在扩张的版图,胸中突然生出一股豪迈的情绪来。
邵云舒想做历史上开疆拓土的功臣,是一个远大的志向。
邵毓宁找了两本游记,扔给她一本自己拿了一本。
“二哥这儿别的书没有,游记倒是多,看起来挺有意思的,你应该用得着。”
殷清瑶大概翻了翻,这是一本有关塞外的游记,写书的人应该是跟着商队去过西域的读书人,用故事把塞外的风情展现给读者,写得真实又有趣,一看进去就让人忘却了时间。
不知道看了多长时间,眼前的光亮被一片阴影遮住,殷清瑶揉揉眼睛,抬头看到头发还在滴水的邵云舒,惊讶道:“你不是晚上才回来?”
往外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偏西,金黄的光线从门外投射进来,刺得她眯了眯眼睛。
邵云舒把她手上的书拿下来,宠溺道:“你们看书看得太认真了,下人不敢进来打搅你们,所以中午你们都没有吃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