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左边宣传牌下,也已聚集起了几个穿着儒衫的书生。
吸引过来人后,伙计不再继续念诗。
只静静站在一旁,时不时回答书生的问题。
“好诗啊,洋洋洒洒近百字,把商周历史概论的清楚明了。”
“是啊,对仗工整,行文流畅,仅凭一首诗就把整个商周数百年的历史概括出来了。”
“单从这首诗,我就感受到了作诗者的庞大志气。”
“的确有此感,这诗对文武二王拥护赞颂,对武道昏君殷纣的不满和反抗,在字里行间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一群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半晌后,有人出言问道:“你家说书的先生是哪里人?”
那伙计谈吐间带着些斯文气,回道:“我家先生就是京师人。”
“京师的?我怎么没听说过?”
“像有如此大才的,应不该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才是。”
“你们可有谁听说过?”
旁边几个书生回想了半天,纷纷摇头。
一个距今数百年的人,他们能听说过才怪了。
停顿片刻,另有一书生,直接拍板道:“进去瞅瞅不就行了,诗都能写成如此,话本那更没得说了,等书说完,我们亲自拜会许兄不就行了。”
这话一出,当即引来其他人的附和。
“言之有理,速速进去。”
很快,这伙书生坐进了茶馆左边的位置。
相较于右边那群汉子,左边的书生就文静了许多。
虽说时不时也有几句高谈阔论,但却也在围绕那首诗。
而与此同时左右两边宣传牌下,又聚集起了身份迥然的两拨人。
两个伙计围绕两拨人,做着和之前相同的介绍。
二楼窗户口,朱允熥和朱楩正望着下面的络绎不绝人流。“十八叔,我这办法不错吧?”
望着源源不断进来的人,朱允熥洋洋自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