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子弟可以读书科举,实则又有多少人能供得起,即便是供得起又有多少人能够一路考的上去。”
“军户们看不到希望,胆大的很多人都变成了逃户,这次田九成起义号响应最多的便是军户。”
这事儿,朱允熥听耿炳文说了。
卫所制度的问题,朱允熥在后世读书的时候就曾接触过一些。
这种制度创立之初是能保证兵员的充足,但在发展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显现出问题来了。
“还有呢?”
朱允熥抿了口茶,继续往下开口。
这也是老朱没在,这些东西要是被老朱听到,少不了又得吹胡子瞪眼了。
“卫所的贪墨问题很很严重。”
“大部分卫所的军屯都有贪墨现象发生,很多人上下联手把军屯的一半收益据为了己有。”
说到这,于广勇顿了下。
“殿下,这种问题怕不仅仅只有陕西一地存在,想要彻底杜绝怕并不容易。”
这么大一块蛋糕一旦动了,那肯定是要产生连锁反应的。
不过,这同样也是一大毒瘤,在症状还轻的时候要是不加以解决。
等到将来越长越大,牵扯到人的利益越来越多,那可就更不好解决了。
老朱建军屯本是要以兵养兵的,但事实是自从洪武十五年军屯的粮食完全就已经不足以养兵了,很多地方甚至都得靠地方供给。
军卒整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增设,原本足够的军屯却渐渐地突然出现了短缺,这要不是出现了贪腐,那些粮食又哪儿去了。
对于广勇的好心提醒,朱允熥微微笑了笑,应道:“孤知道咋做。”
军屯制度本身就有问题,即便是把陕西所有卫所贪墨问题全都清除了,军屯制度若不改变,用不了多久便又会滋生起来了。
更何况毕竟法不责众,这么大面积的贪墨,要是一点情面不留全部扼杀的话,怕是连能带兵打仗的人都得没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