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尝试的机会,到底是否值得施行,在时间的验证之下自然就会得出该有的答桉来。
有了这,朱允熥畅快不少,就连批阅奏章的速度都不知不觉变快了。
之后的几天,老朱下旨筛选了年龄在二十岁上三十岁以下的军户一千人即刻启程进入军校培训。
朱允熥则抽了时间,和军校的教官敲定一批新的课程,有兵法也有拳脚,用以训练即将毕业的那批学员。
其实,学海无涯。
军校安排的那些课程,那都是为了节省时间挑选了些主要的。
再往里面添加一些进去,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十年八年都学不完。
而与此同时,卫所中有些人也开始派人拜访在京的那些勋戚了。
一向高调的蓝玉,最近这段时间都不出门了,更别说会求上来的那些人了。
至于其他人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下面卫所的那些人不管谁拜访过来一律不见。
朱允熥跟着老朱批奏章,方成洋汇报过来这些消息的时候,也不会避着朱标和朱允熥。
朱允熥嘴上话不多说,心中对老朱那可是越来越佩服了。
再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朱允熥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乾清宫批阅奏章,剩余出来的时间会抄抄《皇明祖训》。
除此之外,还会抽出时间过问一下军校的事情,以及内阁自荐举荐的进程。
朱允熥精力有限,组建内阁是个颇为硕大的工程,以一人之力很难担负的起来。
因而,便调了黄观夏元吉两人主导,另外还有以新式科举入仕的,且又在京中为官的职大学生。
黄观和夏元吉还需负责电业所的事情,内阁的事务他们只是把握一下方向,真正负责操作的还是职大的学生。
这些人会把每天举荐自荐上来的人做成图表呈交给朱允熥。
籍贯是哪儿,年龄多大了,学历又是啥,都有啥特长,举荐人是谁。
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