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赵先生大才 (7 / 8)

+A -A

        英华马上拿出纸笔,奋笔疾书,撰写最新的新闻通稿。

        此时他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很快写完,交给编辑:“这则通稿立刻插进下一期报纸,这种好人好事一定要报道!”

        ……

        这不巧了么,新一期《大公报》马上要付梓刊印,他才写完的文章立即就上了报,在天津散播。

        《大公报》:先有鹿岗镇保险队守土尽功,后有鹿岗镇慈善会十万火急赶赴香港救灾。而各地官府颓败丛生,挥霍甚夥。裁减赈济经费,以挪为他用,比之饮鸩,尤为危险。更有甚者,截留赈灾之款以盈私库。国家库款万绌,外债日多,险象日现,几濒于危……

        英华也并非夸大其词,这几年连年灾祸不断,堪比元末和明末的天灾,让清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风调雨顺的时候,那些生在百姓中的蛀虫吸血,或许造成的影响不大。

        但现在还那么干,却加剧了各地的反抗,起义屡屡失败,可起义又如野火燎原春风一吹便又生。

        鹿岗镇慈善会前往港岛赈灾的新闻见报,很受社会各界关注。

        尤其英华详细的说明了鹿岗镇慈善会合理而先进的结构和制度。

        其实这些制度一点也不新鲜,每个国家都会设立监督机构。

        但能把这些制度,归纳总结后,用在商业或者非盈利性质机构中,鹿岗镇慈善会算是开了先河。

        比如现在的商人,可能也懂得这些道理,也能做到行之有效的管理几十数百人。

        但有这种能力的,一般都是靠着自己才能上位,人走茶凉,人亡政息。

        慈善会完善的制度却保证了铁打的慈善会,流水的兵。

        谁来都是这个规矩,照办就行。

        这效率就高了不止一筹。

        在很多撰稿人大受启发,想要引而申之的时候,赵传薪一行人已然乘船南下。

        一路无话,到了上海。

        刘宝贵,刘佳慧,高丽等一干人,带着英华这些社会各界的人士乘坐客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清末的法师 第171章 赵先生大才 (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