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 105 章 (3 / 6)

+A -A

        和杜牧的抑郁落寞不同,李商隐其实还算得上是个乐观的人。

        他知道自己的低,也知道自己家世不好。

        似乎是觉得,再难也难不到他从前那样。

        日子再苦,也苦不过他幼时那般。

        除了偶尔会露出惋惜之色,李商隐的情绪还是很稳定的。

        姜烟小声道:“其实您的诗文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宋代的文人。”

        甚至有人分析,唐诗到宋词的过渡,李商隐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身前生后名。”李商隐唇角上扬,眼底释然,轻叹着感慨。

        从十六岁开始准备科考,一直到他二十四岁,才在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的帮助下才顺利得中。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后世所熟悉的科举制度还是有所不同的。

        不仅要有真材实料,也需要有一定的名气,以及有人举荐。

        杜牧考科举之前,吴武陵就曾向当时的考官推荐过杜牧,拿着那篇阿房宫赋,希望讨个状元的名头。

        只是状元早有人选,不好更改。

        最后取了个进士第五名。

        相较之下,李商隐就要悲催多了。

        “我那时并不觉得是自己学问不够。”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怨天尤人,李商隐一张老脸也有些挂不住了。

        “我与令狐子直是一起备考的。他早早考上,我却一直不得出头。”

        更何况,李商隐一直觉得自己的文采比令狐绹要好上许多。

        在那时的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靠不上,完全是因为没有一个好家世。

        只是,李商隐考上的那年,恩师令狐楚也去世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第105章 第 105 章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