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两侧各有五把椅子,中间有小几隔开,几案上还放有热气腾腾的茶水和各色点心。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心有疑虑的各位还是按照中进士的次序排好下拜。吴君翊似乎心情大好,挥手免礼,叫他们都坐下。
“陛下,不是读书——”杨锋瞪大了眼睛,问到一半,却自己闭嘴了。
“不错,正是读书。”吴君翊说,“朕夜读史书,感慨颇多——各位都是饱学之士,想必就不用朕拿着书一字一句读给各位了。不必紧张,都放轻松,喝喝茶,朕只是想与你们交流一下读书后的感想。”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面圣的机会有限,除了殿试那此外,还没有离皇帝这么近的时候,连说句话都费劲,更别提当着皇帝的面吃东西了。倒是沈瑜注意看了一下,有好几块龙井酥。他已经盘算着等会能不能求个恩典把点心带回家了。
吴君翊突然收了笑容,表情格外严肃。“如今大齐之危,在于银钱。国库空虚,是当务之急,诸位以为,有什么办法?”
好么,这不是读书,是要抽查啊。
他们也是写着策问考试考过来的,这会哪怕是立刻就要回答,也能迅速拼凑出一套话,杨锋便答道:“国库空虚,实因旧例奢华,人不率,则不从。如今陛下躬服至俭,风示四方,想必不久就能移风易俗,推至四方。”
他这套话是化用了昔日明宣帝身为皇子时劝谏建宁帝的奏折。
谁知吴君翊却摇头,连自己当日写的都不认了。“节流终究不是办法,还是要想一些开源之策。”他又微微一顿,“朕不想听这些套话,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便怎么说。”
这可就为难了。他们这些进士刚刚步入朝廷不久,习惯了少说多看,谨言慎行,一时之间谁都不愿做出头的那个。
沈瑜语出惊人:“臣以为,两境和平,可通商。”
这言论不说石破天惊,在这种场合,显然是非常大胆了。郭逸朝沈瑜投去担忧的目光。吴君翊挑了挑眉,其余人,有的皱眉沉思,有的微微摇头以示不赞同。
不管别人是什么反应,沈瑜依旧是镇静的,从容的,在吴君翊深邃的注视下缓缓地继续道:“臣幼时尝居于济南郡。昔时土地肥沃,然而耽于外患,战乱不断,渐渐荒废。”
“济南兵祸之患,非一朝一夕可解。”陈鸿鹏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与鲜卑尚有盟约,不如趁机互市,既可使百姓休养生息,也能向草原输送资源,换取良马,他们之所以劫掠中原,为的不就是那些粮食布料,若有其他法子能得来,也能避免一时之祸。”
听完陈鸿鹏的解释,更多人的眼睛亮了。
可杨锋比他们俩要谨慎许多:“但很多要严格控制的,比如铁,还有盐。”
铁和盐都是战争资源,这自然是要控制输出的。吴君翊连连点头,而李起已经在飞快地记录了。
“陛下,这位公公识字?”郭逸有些惊讶。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