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过,可是这对牡丹她自己却无何意义可言。她对金竹的爱已经成为泡影。这是冰冷无情不可逃避的现实。金竹心里想:“你是急于要和我分手。”但是话没说出口。
金竹勉强立起,心里十分清楚这一别的后果。他勉强忍受着,付了账,二人离去。
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二人站在门廊下,等洋车过来。
牡丹问:“你会给我写信吧?”
“不用了。”
“我还能再见你吗?”
“不用了。你再来时,我可能不在这儿了。”
牡丹说:“那么,这是咱俩见最后的一面了。”牡丹说时声音里有深深的失望。
牡丹把脸仰起来,向金竹很快的吻了一下儿。洋车拉过来,金竹看见牡丹跨上去,她的脸在雨布的上头,还可以看得见,但是金竹看不清她是微笑,还是在哭。
最后,金竹在迷恋的重压之下,心里猛痛了一下子。他急跑近半遮盖的洋车边,勉强结结巴巴的说了句:“祝你好运气!”
第七章
人之所做所为,人虽过去,事仍存在。某些大事,已与时间同时消逝,其记忆则依然存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儿抓住人心,不肯放松。热情痴爱也会过去,但悔恨之情则天长地久。金竹和牡丹彼此相向说再见之时,以为两人的关系,从此断绝,此生此世,再无相见之日,其实都想错了。
牡丹和金竹的关系,在牡丹一生之中具有主要的影响。有人相信,牡丹会遇见金竹,而不能与他结合,竟使金竹娶了另一个女人,有人相信这都是命。倘若牡丹少女时就嫁了金竹,便无故事可写,也没“红牡丹”这个歌谣可唱了。从另一方面说,由于和金竹分手,她是固然影响了金竹,也影响了她自己。命运以神秘不可知的手法向有关的人报仇雪恨,在这种情形下,是人控制命运呢?还是命运控制人呢?
牡丹向金竹说她前天夜里和白薇还有别的人去划船,完全说的是实话。过去两天,孟嘉一直有事缠身,其中包括去拜会皇上的堂兄奕王爷。奕王爷的爵位是贝勒。当时任两江总督。官方一知道梁翰林在杭州,各方的请帖和请求,向他住在旅馆的秘书,如雪片儿般飞来。有好多人是敬求他赏赐墨宝,秘书陈立给他抱来一大卷的上好宣纸。这些请求,他自然不能拒绝。像别的文人学者一样,他随身也带着上好的墨,自己的印章,专为画画盖印之用,纸和笔则可以就地取材了。他随身也带了些特别喜爱的宋人词集,那倒是随时可以买得到的。不然的话,他从头脑里把临时想到评论诗词的妙文隽语,写成即景口号等文句,也更为人所喜爱。他告诉秘书对别的会见和邀请要一律谦辞。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本地诗人作家所组成的西泠印社的邀请,当然不能谢绝。
第二天,牡丹接到云云给她送来的一封短简,是翰林希望当天下午和她相见,有诸多事情商谈。原因是翰林要到凤凰山母亲的坟茔去扫墓,是在城南,在钱塘江边,若由牡丹的家出发,步行也不过半小时。因此翰林预备扫墓归途中去看牡丹,他们可以在西湖的西泠印社吃茶点,正好居高临下,俯瞰西湖景色。
牡丹对她妹妹说:“你也去吧。”
素馨说:“不要。人家也没请我。你去了要问他什么时候儿起身进京,咱们应当带什么衣裳。现在,你要穿什么去?”
牡丹说:“当然是普通衣裳了。我那件黑马裤!”
“难看死了!”
“他不在乎。总而言之,我不能穿丝绸衣裳。”
“我的意思是,你总要穿件正式的衣裳,不要太随便。他不会生气吧?……我意思指的是不穿孝。”
“不会,我了解他。”
牡丹若是打算穿得随便,那谁还能比得过她!那天天气真美,干爽而不冷。她穿的是浅蓝色的旧上衣,黑马裤,已经有点儿穿坏。牡丹跟翰林一起出去,能这么不修边幅,满不在乎,素馨真佩服她。牡丹的这种勇气,素馨没有。牡丹遇到什么事都能轻易解决。
他们的马车走近了白堤上西泠印社,在清爽的秋日,堤上两行垂柳,正在逐渐枯黄。右边是大名鼎鼎的楼外楼饭馆;左边是清代文人俞曲园的故居。西泠印社建筑在陡峭的山坡上,山坡上种有许多樱桃、苹果、梨等果木树。有一长串石头台阶通到顶端,立在上面可以俯瞰下面的饭馆子。西泠印社里好多屋里都陈列着艺术精品。墙上挂着当代名书家的条幅。
孟嘉仔细鉴赏有五尺长的一副对联,是本地诗人安德年写的两句五言诗,字体遒健狂放,使他颇为吃惊。其实,严格说,不能算做对联:
〖钱塘抱天竺
凤凰跨钱塘〗
这上下联是诗人凭灵感无意中的神来之笔。这十个字就是描写他们眼前杭州城的地势,文句中没有一个形容词,只有钱塘江一个江名,凤凰山和天竺山两个山名。这两行的力量是集中在两个生动的动词上,就是“抱”字和“跨”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