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2 / 2)

+A -A

        凌云点点头,说道:“不错,他是想忘记一个人,一个教导他并助他登上皇位的人。日后有机会再说,我们还是回到正题吧!苏前辈,既然武林中人知晓‘天魔策’已入你手,为何还平安来到大理?他们居然不出手抢夺,真是奇怪了。难道江湖开始讲道理了?”

        三人被凌云吊足味口,然而他语音一转,说到正事,三人也不好再说什么,心想:以后倒要问他秦始皇到底要忘记什么人?

        苏轼平复心中的震惊,苦笑道:“若非我们乔装打扮前来,恐怕早已爆尸荒野了。至于他们是如何得知,就不得而知了。我想大概在埋葬单兄遗体之际被人发现吧!怀璧其罪,我们兄弟深知他们得知也是迟早的事,所以赶下峨嵋,将家人早早遣散,进而赶来投奔小兄弟。”

        凌云目光灼灼,郑重其事的道:“两位前辈的情操是我们晚辈的表率,前辈为了萍水相逢的人弄得妻离子散,更何况是我们早有交情之人?前辈且放心,只管安心呆在大理,我倒要看看谁敢来我的地盘上撒野?”语下森然,眼中透着一股噬血的兴奋。

        凌云早就想尽快解决武林中的事务,进而专注于争夺江山之事。大理迟早都会因为自己而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与其被动的迎接,还不如以“天魔策”为契机。让那些有心人自相残杀,自己只要操作得当,当一个小渔翁应该不成问题吧!

        苏辙看了凌云一眼,欲说还休道:“小兄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唐双龙之事已经化为烟云,为何小兄弟却知之甚详,望小兄弟解惑。”

        凌云暗自苦笑,难不成说自己是从后世而来,并且是看了黄易的小说,所以得知。不过见到他们三人的期待,心头一动,想出一个妙策,神秘的道:“我师父姓独孤,是隋朝四大门阀的后人,你们说他知不知道?师父千叮万嘱不让我说出去,日后若有机会见到师父,还请你们为我保密,不然我就惨了。”

        三人点点头,即使凌云没有交待,他们也不会说的,毕竟这些事情如果说出来,实在过于惊世,而且死无对证,如果没有证明之法,别人还骂自己信心黄腔呢,这是何苦来哉。

        高升泰缓缓道:“当今武林,有一教派,名曰:明教;但是背地里却背着魔教之号?此魔教是不是彼魔教?”

        凌云想了想,觉得不太可能,明教源自波斯摩尼教,因为他们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不免诡秘,江湖中人对其知之甚少,故视之为“魔”;因为他们的志向是在行善去恶,拯救世人,坚决对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门派梦寐以求的首先是称雄江湖、对朝廷主要是不合作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志趣、行为自然与一般江湖有异,故被视之为“魔”;又因他们久受压抑,行事不免乖张,气氛不免神秘,与一般江湖格格不入,甚至多造杀孽、多有得罪,故被视之为“魔”;再加上朝廷和有些坏人从中挑唆、破坏;再加上教内高手如云,惹得江湖中人心中嫉妒等等;他们的名声便完全被江湖中人传坏了。

        黄易笔下的魔教可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宗教。自秦国一统天下,汉室继秦而兴,君权开始膨胀而笼罩一切,官方意识形态亦随之成为天地间唯一响亮的声音。于是一些原本亦曾活跃一时的阶层,由于价值取向与官方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甚且背道而弛,逐渐变得黯淡而失语。于是其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保存自己的理念,结成了以六卷《天魔策》为最高指导宗旨的共同联盟。

        在这个联盟中包括了以从事服务业的女性组成的阴癸派;由刺客、雇佣兵们组成的补天阁;代表商贾阶层的天莲宗;保存了原始道教残余的真传道等两派六道。当然,由于各行业兴废上的时间不同,这个由两派六道共同构成的主体应当是在一段较长的历史阶段内逐渐形成。

        想至此处,凌云断然摇头,将两教的历史起源详细道来。让三人再次刮目相看,年纪轻轻居然连如此隐秘之事他都一清二楚,再想想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师父也就释怀,“名师出高徒”所言不差。三个人的心里都对凌云的师父产生了好奇,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奇才,似乎是一个全能的人才,拥有莫大神通。他们却不知这些都是凌云搞出来的,只不过将事情都挂在师父的名头上罢了。

        “小兄弟,听你之分析‘东溟派’应该是属于‘魔’之一脉了。我们兄弟是不是做错了?”苏轼听闻曾经的东溟派与阴癸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怕自己帮错了人,小心的询问。

        凌云摇摇头,叹息道:“前辈自可放心,魔又如何,道又如何。说真的,对于虚伪的慈航静斋我是没有半丝好感,在乱世隋唐,师妃暄整个就是一个高级妓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红颜祸水啊!而魔门我更加欣赏一些,他们敢爱敢恨,不对头就拔刀相向,进而惺惺相惜,可以以性命相交。而正道人士更要当心,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打着斩奸除恶的名头行自己之事。何为正?何为邪?正与邪,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罢了。正与邪,事非恩怨不是由哪一方说了算。明教也是由于过于庞大,遭人所疾,再加上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然不乏坏人恶人,明教与中原各大派恩怨由于已久,相互争杀再所难免。到现在,相信谁也说不清谁对谁错,总的说来是为名利二字所牵累罢了。明教,既有明显的魔性,行为、信仰都与中原武林各大门派的华夏中心传统意识大为不同,在被人围剿中为了生存下去,不免出手狠辣,行事乖张诡秘,多造杀孽;同时他们也有明显的合理性,比如对理想世界光明前景的追求,抗元的坚决性,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权利等。或者说,所谓“魔性”,只是因为个别丧心病狂、处心积虑的人,才引起江湖武林中的浩劫。”

        三人各自深思,当凌云说到师妃暄是高级妓女时,无不神情怪异,暗笑不已。而且在凌云的诉说下,觉得魔教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恶了。双苏想到单奇峰将珍若性命的“天魔策”交给素昧平生的人,这其中除了无奈,最重要的是对方的心胸旷达,若非如此,对方宁愿与奇书玉石俱焚,也不让它落入他人之手。一时间诺大的花厅静悄悄地。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是明教的经文,每当他们面对死亡时,都会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诵此经文。”凌云看着三人,悠悠的说道。

        苏轼感触良深,说道:“这几句经文在怜悯众人多忧多患,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当年创设明教之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凌小兄弟身具神通,无所不知,真是让人佩服。学海无涯,亏我还自鸣得意,现在回想,自己不过是坐井观天罢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天龙欲火焚身 第233章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