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李在他印象中一直还是不错的,是否为征字的事过意不去?闲扯了半天,李行长果然讲到了这件事。他说碍于面子,去请张书记题字,原以为张书记肯定会谦让,推给陶书记题的。但张书记这么一定,是他事先没有料到的。
陶凡朗声笑道:“老李呀,可不准在我面前告兆林同志的状哪!兆林同志的意见是对的。依我看,这还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征字活动,在我们这闭塞的山区,可以算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思想解放运动哩!您向报社转达我的建议,可以就这次有奖征。
字组织一次讨论,让全区人员增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智力劳动的意识。“
李行长点头称是:“陶书记看问题的角度总比我们要高些,领导就是领导。”
报纸专辟了一个“征字擂台”栏目,每次登出入围作品数副,并配发一两篇讨论文章。陶凡很留神那些书法作品,但对按照他的建议组织的那些讨论文章并不在意。搞了一个月的擂台,终于评选出了一副最佳作品。获征者为一中学教师。陶凡仔细看了此人的简介,似曾相识。回忆了好一阵,才想起同这位教师也算打过交道。原来,陶凡在任期间,有些涂得几笔字的人总想借切磋书道之名同他交结,用意不言而喻。有回,一位乡村中学教师致信于他,要求调进城来,陈述了若干理由,信中附了一副“翰墨缘”中堂,旁书“敬请陶凡先生雅正”。
字倒有些风骨,陶凡暗自喜欢,但“陶凡先生”四字让他觉得特别刺眼,便在信上批道:乡村中学教师队伍宜稳定。转教委阅处。
现在这位中学教师既得奖金又调工作,双喜临门了。世界上的事情真是有意思。
征字的事在陶凡的心里掀起了一点波澜,很快也就过去了。可张兆林的一些话传到他的耳朵里,让他有些起火。据说张兆林在一次会上讲到提高领导水平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既要有一定专长,更要争取做个通才,特别是要懂经济工作,不要满足于自己的一技一艺。张兆林的这番话本也无可挑剔,但陶凡把它同征字的事联在一起一想,怎么也觉得是影射他。
陶陶这一段三天两头往爸爸妈妈这里跑,独个儿来,一住就是几天。陶凡两口子感到奇怪。妈妈说:“你要注意影响,老不上班,隐达在县里不好做人的。”
陶陶说:“我请了事假休病假,休了病假还有公休假,关谁的事?”
妈妈见女儿讲话这么陡,猜想他们小两口可能是闹矛盾了。一问,陶陶更加来气:“我累了想休息有什么不对?他公务繁忙,还有时间同我闹矛盾?”
陶陶在父母面前平时最多撒撒娇,从不这么说话的。今天弄得陶凡夫妇面面相觑。
一家人正不愉快,老神跑了来,告诉陶凡,说他发现有几家单位把陶书记题的牌子换掉了,很义愤的样子。陶凡笑呵呵地说:“老沈呀老沈,什么大不了的事,我还以为发生地震了。”
老神走后,夫人很不高兴。这个老沈真是老神!
陶凡一言不发,只是喝茶。夫人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却不知怎么开导。屋子里静得似乎空气都稀薄了。
陶陶突然在一旁发起议论来:“爸爸您也别在意。您还算是有德有才的人,做了十几年官也问心无愧。其实老百姓看待当官的就像看待三岁小孩一样。三岁小孩只要能说几句口齿清楚的话,做一件大人意想不到的事,立即就会得到赞赏,被看做神童;当官的也只要会讲几句话,字只要不算太差,大家就说他有水平。其实在平头百姓中,能说会道、书法精湛的太多了,水平也都在那些当官的之上。官场,就那么回事!”
夫人脸色严肃起来,叫住女儿:“你太不像话了!”
陶凡朝夫人摆摆手,说:“别怪陶陶,她讲得很有道理。特别是她那个三岁小孩的比方,真叫我振聋发聩!要是早几年听到这样的话,我会受益不浅的。”
陶陶流露的是对官场的鄙夷,而陶凡得到的却是另一种感悟。是啊,我们的人民确实太宽宏了,他们对我们领导干部的要求并不高。但我们有些人,对人民并不算高的期望都不能满足啊!想到这些,似乎个人的委屈并不重要了,暂时不把题字被换的事放在心上。晚上关隐达来接陶陶回家。说通通在家吵着要妈妈,他又忙,没法招呼儿子。陶陶说:
“爸爸退休了,闲着没趣,你又忙,只有我多回来看看。才回来几天,你就急着来接了。”两人见面,也都平和,看不出什么破绽。二老也不好相劝,只招呼关隐达吃了饭,叙了一会儿,便让删1走了。
原来关隐达近来一直情绪不好。刘培龙马上要调任行署副专员,按常规,应是关隐达接任县委书记。但传出的消息对他不利。心情不好,在外强撑着,回家难免有些脸色。陶陶便以为丈夫怪她父亲影响了他,心里有火。关隐达怕添误会,索性懒得解释。于是双方都闷在心里生气。
陶陶回家后,陶凡这里清静了好些时日。太清静了,又有点发慌。便常到桃岭上散散步。走着走着,竟鬼使神差地往桃园宾馆方向去了。一见那粉红色的楼房,便酣梦惊回一般,马上掉?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