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 / 3)

+A -A

        答案是应该责怪父母太唠叨。

        是父母的唠叨造成了孩子的“不听话”。你的唠叨似乎是告诉孩子,在你第一次提出要求之后,他不必马上作出反应。他觉得你的标准是期望他在你提醒、劝告、命令了好几次之后才服从。相应地,孩子也在改造你,迫使你不断地重复你的命令。而且,孩子还认为,你只是喜欢唠叨,而不是希望他真正采取行动。

        对父母来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越是重复你的命令,越是抱怨,孩子就越不听话;你越是对孩子的不听话不满,你就越恼火,嗓门也就越大。你的嗓门一大,孩子就反感。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事,你的火有些莫名其妙,所以他也很恼火。这样,你们很可能会从一句简简单单的“快来吃饭吧”,演变为一场战争。

        要让孩子听话,按你的要求去做,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必须做到自我克制并下定决心。

        要有决心的是你,而不是孩子。

        你应该告诉孩子,你只要一提出要求,他就必须合作,如果他没有反应,你就认定他选择了不合作,然后指出不合作的后果是什么。

        比如说:“杰克,我叫你把扔在卧室地板上的脏衣服捡起来,放在洗衣篮里。你要是不捡我就不给你洗!”

        这时候,自控和坚定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谁会先让步呢?如果你替他捡了脏衣服,你就退回到了。如果你能够自控,你就听任脏衣服堆成山,不要答理孩子没有衣服可穿的抱怨。这样做好像有些过分,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营造更好的家庭环境。你孩子未来的伴侣也不会因为你的孩子有坏习惯而指责你了。

        一个孩子的行为,不管好坏,都是父母教导的结果。

        不要对孩子唠叨,而是要训练他

        如果你发现你在不断地对某个人唠叨,这就说明是这个人改造了你,使你做他想让你做的事。换句话说,是他在制定规则,然后你来遵守这个规则。比如说,你要求他不要把湿毛巾扔在浴室的地板上,尽管你一再抗议,他还是不断地把毛巾扔在地板上。结果,还是你替他捡起了湿毛巾,因为你不喜欢乱糟糟的浴室。而且,你觉得如果你不捡就没有人捡,这样大家就都没有干毛巾可用了。事实上,他知道只要他能够忍受你的唠叨,你最终会捡起毛巾的,而忍受唠叨对他来说只是个小小的代价而已。所以,是你被他改造了。

        你可以这样来扭转局面:给每个孩子或大人各分配一条毛巾,声明这是各人专用的毛巾,每人必须对自己的毛巾负全责。告诉他们,如果谁把毛巾扔在地板上,你就要把它拿走,因为你不喜欢乱糟糟的浴室。告诉他们,你要把这条毛巾扔在后院,或放在狗窝里,甚至放在其主人的枕头底下。你放在哪里都无所谓,让他们选择吧!当你刚开始执行这条规则的时候,会制造许多笑料和混乱,还会得到被惩罚者的抗议。但是你必须坚持下去,否则你就会被他所改造。

        比如说,有人违反纪律之后,你把毛巾藏到了杂物间里。等乱扔毛巾的人下次洗澡的时候,你就把这条脏毛巾原封不动地给他,让他看看用这条湿乎乎、臭烘烘的毛巾来洗澡是多么难受。只要两三次,他就会接受教训,每次洗完澡都把毛巾挂起来。同样的策略可以用来处理脏袜子、脏内衣或者任何你不希望他们乱扔的东西。这样,你就从一个被改造者变成了一个训练者,你也就不用再唠叨了。如果你继续跟在每个人的后面捡毛巾,那就是你自己选择了继续接受改造,而且还没有唠叨他们的权利。

        消除唠叨的方法:一个值得借鉴的实例

        卡迈伦是个13岁的男孩。他的任务是每周三晚上倒一次垃圾。他总是说他晚饭后再倒,或看完电视后再倒,或洗完澡后倒。但他老是忘了倒。一周接一周,所有的垃圾堆起来,一股食物腐烂的味道弥漫在整座房子里。他的妈妈很快地由催他倒垃圾的阶段过渡到唠叨的阶段。全家人不但要忍受垃圾的味道,还要忍受妈妈的唠叨。但这并没有对卡迈伦产生多少影响,他只要做好忍受唠叨的准备,就可以很快地忘掉整个事情。

        后来,妈妈意识到自己被卡迈伦拖进了唠叨的怪圈。于是,她决定重新掌握主动权。她告诉儿子,倒垃圾是他的责任,由于他的失职,全家人都在忍受垃圾的味道。接着,她警告儿子,如果他下次再忘了倒垃圾,她就要把垃圾放到他的卧室里。既然他不在乎房子里有垃圾的味道,那么他就应该不在乎跟垃圾睡觉。这次谈话是在一种幽默的、轻松的气氛下进行的,丝毫没有挑衅意味,但是直截了当。

        第一章喋喋不休的唠叨(7)

        全家人好不容易又等到了星期三,但是卡迈伦又忘了倒垃圾。第二天晚上,当他打开被子准备睡觉的时候,发现被子里面塞满了垃圾。他的卧室顿时恶臭不堪。他得到的教训就是脏兮兮、臭烘烘的被单。洗被单是他分内的事,弄脏被单的后果他早就明白了。后来,卡迈伦再也没有忘记过倒垃圾。

        如何理解爱唠叨的人

        如果被唠叨者勇于面对自己,承认唠叨中所提到的事实,并且知道唠叨者往往是希望得到认可,那么,他就愿意马上采取行动制造一个双赢的局面。人具有被重视的天性。很多研究表明,全职工作的人比那些整天关在家里不和外界接触的人要少唠叨。全职工作的人觉得自己对公司的贡献很大,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同样地,心甘情愿做家庭主妇的人,只要得到足够的认可和赞赏,也会为自己营造干净舒适的家、烹饪美味的菜、照顾全家人而感到骄傲,因而也很少唠叨。

        所以,只有那些做单调的、重复性的工作的人,或不愿意待在家里做家务的人,才会成为唠叨者。很多女性觉得每天洗衣服、擦地板、做饭、铺床、买菜这样平淡乏味的生活,用不了几年就会让人的脑子生锈。如果再有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用10分钟时间就能把她打扫了一整天的房子弄得乱七八糟,那她不变成一个唠唠叨叨的人才怪!她用唠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恨不得让别人和她一样痛苦才好。

        因为人之所以唠叨,其实都是有原因的,因此,被唠叨者也要承担同样的责任。唠叨是双方缺乏沟通和交流的产物。

        给被唠叨者的忠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