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2 / 2)

+A -A

        晚上,胡杨和费黧在苏北的陪同下来到吴运韬家。吴运韬的家在z部家属院。金超、师林平、郑九一等很多最近分到住房的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职工都住在这个家属院。

        吴运韬的儿子吴宁和父母一道欢迎胡杨的光临。吴宁和他父亲一样个头不高,正在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他身上已经有了作为艺术家的标记:穿着很不讲究,一件松松垮垮的毛衣,袖子极长,即使挽着也已经遮没了手背,苍白的手指上戴着硕大的戒指。小伙子满头长发,面部线条清晰,一双大眼睛闪烁着青年人特有的光亮。

        马铃尽可能地打扮了自己,看上去就像是要出门访客的人。总的来说,她应付得很好,但是胡杨和费黧都看出,她对胡杨一无所知。马铃寒暄几句之后就到厨房忙活去了,其他人坐在客厅里。

        吴宁紧挨父亲坐着,眼睛始终在看胡杨,好像在研究怎样把这个人落在画布上。苏北作为半个主人,时不时站起来给大家斟水,吴宁就抢夺,让苏叔叔去坐。苏北非常喜欢吴宁,聊天中间,提议吴宁把他的油画作品拿来让大家欣赏。吴运韬满脸笑意,说:“孩子的东西,不值得看。”但是他对苏北的提议非常满意。获得父亲的首肯以后,吴宁就到他的房间抱来一摞油画习作,递到胡杨和费黧面前的茶几上。吴运韬拉过来一只小板凳,帮助胡杨翻阅。

        油画大部分是风景写生,苏北看出有北海、景山、颐和园等,也有几幅人体,但是画得不是很好。

        胡杨和费黧都说不错不错,说孩子前程远大。吴运韬就说:“嗨!谁知道!”

        马铃过来说,饭好了,吴运韬请胡杨和费黧坐到餐桌前,苏北坐在吴运韬身边,再下来是坐在胡杨身边的吴宁,费黧执意让马铃来坐,马铃就坐在了费黧和吴运韬之间。

        马铃的面条的确做得好,胡杨赞不绝口,说在外面吃了半个多月,就这顿饭是一顿饭。

        饭后,吴宁捧出一摞胡杨的作品请他签名,他是受同学之托,专程从学校赶回来的。胡杨一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送胡杨、费黧,还有苏北出来,站在大门口,吴运韬心情非常好,加上刚才浅酌了几盅白酒,现在他面色红润,他身边的吴宁大大方方地和叔叔们告别,圆满结束了这次家宴。吴运韬拉住苏北的手,说:“苏北你也要注意休息。”

        苏北什么都没说,但是他很感激吴运韬的这句话。

        胡杨行程很紧,第二天他和费黧就要回省,吴运韬安排了车,苏北送他们到首都机场。王岚本来也要来的,后来给胡杨打来电话,说被堵在半路了怕是赶不过来。路上,胡杨又对苏北嘱咐了一些关于《最后一片戈壁》的事情,尤其是防盗版问题,然后就进入到朋友间的谈话状态,问苏北是不是有时间写东西。

        苏北说:“不行,没有时间。”

        “你不该放下创作,苏北,”胡杨说,“在咱们省,你是非常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之一,你放下创作太可惜了。”

        “没办法,”苏北说,“我总得向人证明,吴运韬把我调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是对的。我非常感激吴运韬……”

        费黧打断他,说:“你这个人道德感过于沉重。”

        胡杨理解苏北,说:“苏北其实也对,知遇之恩嘛!”

        “不知道会不会有时间,”苏北看着远处说,“如果有时间,我当然想写东西。”

        费黧问道:“你不是陷到名利场上去了吧?”

        “什么名利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广东人看外地人,全是客商;东北人看外地人,全是自家兄弟;山西人看外地人,全是来咱大院的亲戚;上海人看外地人,全是乡巴佬;北京人看外地人,全是下级。到北京不当官可就枉作北京人了……”

        “费黧难道你不了解我?我是不是想当官的人?”

        费黧笑了———他和苏北共事多年,深知苏北其人。如果苏北不是苏北,他早就成为省一家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了。苏北坚决谢绝了上级的安排,理由很简单:“我不是弄那种事情的人。”也就是说,他害怕官场上那套东西。他从来不认为刊物主编是官儿。他不愿意脱离这个身份。

        当时费黧对此很有看法,劝他说:“别,苏北。人家争着抢着还当不上哩,你咋把给你的位置推开了?不管怎么着先当上,就是你想弄文学,不是可以好好做事情了?”

        苏北很固执,笑了笑,不改初衷。

        所以,费黧当然不认为苏北不竭余力地抓胡杨的稿子在政治上有什么企图。

        谢绝当社长、总编辑之后不久,苏?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危险的移动 第39章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