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 3)

+A -A

        《山乡静悄悄》

        第一章卜乡长和刘乡队长(上)

        长沙往东南六十里路的地方;有个寺院;叫嵩山寺。嵩山寺早年是人们求神拜菩萨的地方;到国民党统治年间;却成了地方政权的公所;如前些年的都团;近些年的乡保。也是反动地主武装的驻地;如团防局;铲共团;保安队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审讯穷人的公堂;关押穷人的监牢——班房;枪杀穷人的刑场。所谓刑场;就是嵩山寺前面大松柏树下;枪声一响;就有人在这棵大松树下丧命。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佛门寺院;践踏得不成样子。

        日本鬼子投降以后;嵩山寺突然变得清静了些。这是因为原以嵩山寺为乡公所的嵩山乡;一下子被划分成两个乡。嵩山寺北边的叫嵩北乡;南边的叫嵩南乡。两个乡的乡公所都没有设在嵩山寺;嵩山寺不清静也得清静一些。

        嵩南乡的地盘要比嵩北乡大;是一个近百条田垅和山冲的山乡。乡公所设在一个叫做牛粪塘的湾子里。乡长是一个四十出头的高个子;胖圆脸;脸庞呈红色;小眼睛;常常是阴冷冷的;大名叫卜基元。嵩南乡的男女老少却不知道他的大名;都称他为卜三好。三好之来由;是因为他平日好酒;好赌;好嫖而得下来的名。对于乡里的公事;他是大多不过问的;一骨脑儿都推到队长刘春如身上。刘春如是个中等个头;身体健壮的家伙;一脸横肉;还长着黑猪鬃般的络腮胡子;年纪看上去有四十岁;实际上才三十五六;常戴着灰帖帽;穿着一件青布对襟衫;腰上围着一条宽牛皮带;斜插一支左轮手枪;走起路来;好大的八字步;两手甩得老高;真可谓是神气十足哩。

        刘春如的手下;有一支整二十人的乡队。二十个乡兵;年龄最大的四十有五;最小的也有十八九。个头和身胚;有高有矮;有胖有瘦。相貌咧;真是五花八门。脸盘:有圆脸;有方脸;有长脸;还有上宽下窄的吊脸。眉毛:浓眉;淡眉;柳叶眉;线线眉。眼睛:有老虎眼;发蓝且带有凶光;有铜铃眼;发黄且带有亮光;有深陷的小眼;显得阴险而狡黠;还有白日的猫眼;眯成两条缝。鼻梁:高的;扁的;塌的;还有带勾的。嘴唇和牙齿;更是千奇百怪:宽嘴唇;厚嘴唇;片塘嘴唇;歪嘴唇;长牙;凸牙;有白色的;有黄色的……总之;这二十个人二十个模样;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但却有共同的一点是;二十个人;个个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二流子。

        嵩南乡的穷苦人;一提起这二十个乡兵;就咬牙切齿地骂他们是二十条畜牲。可是;刘春如却把这二十个乡兵说是他的二十个亲弟兄;人前人后都要夸一番。穷苦人骂乡兵;是因为这帮家伙干的冒良心的事太多;遭人恨。而刘春如夸乡兵;是因为他清清楚楚的晓得;没得这二十个乡兵;他的乡队长是当不成的。

        说起来还是日本鬼子投降的第二年冬天;嵩南乡的招牌刚刚挂到乡公所的大门边上;乡长卜基元正在发愁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出来组建乡队的时候;刘春如像一头水牛牯子似地闯进了乡公所的大门;直着喉咙嚷道:“卜乡长;你要找一个帮手;兄弟我愿为乡长效劳。”

        “呃?”卜基元稍许一怔;问刘春如:“你听那个讲我要找帮手?”

        “大门外那牌牌。”刘春如右手指着大门;“嵩南乡公所。”

        “哦?”卜基元心里一冷丁;默神道:“他看见牌牌后就晓得我心里有事;莫非他真是一块料。好;让我再考他几句。”默神到这里;卜基元眨眨小眼睛;阴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春如。”刘春如很快就说出自己的大名。

        “年纪?”卜基元接着又问。

        “三十三。”刘春如马上回答出。

        “三十三岁?屁眼里的黄才收尽;怎晓得我的心事?定是个骗人的家伙。”卜基元一边说着这些话;一边用眼睛死死地盯住刘春如。

        刘春如嘿嘿一笑道:“兄弟虽不才;为乡长效劳的本事还是有的;要说骗人;嘿嘿;兄弟还冒学会。”

        “你知道我要找什么帮手?”卜基元不等刘春如的话尾巴落音;赶紧盯问。

        刘春如道:“文来不嫌;武来不厌;乡长眼下最需要的帮手;也是一块牌牌。”

        “牌牌?”卜基元的眼睛突然睁大了。

        “嵩南乡队部。”刘春如不紧不慢地答出。

        卜基元听罢刘春如的话;不吭声了。刘春如咧?虽然没有得意洋洋的表情;心里却乐滋滋的。静静地过了一杯茶功夫;卜基元承认道:“好。算你猜对。可你咧?能为我效么子劳?”

        “组建乡队。”刘春如接上话茬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山乡静悄悄 第1章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