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差一样。”陌生人口气冷漠,像凛冽的风远远吹来,低沉的声音,沙沙地摩擦人耳膜。众人侧目,问:“啥?”
“打狗棍。”
“啊?!”众人惊诧,富甲一方的赵财东的闺女会去讨饭?
“三穷三富过到老啊。”
“你是谁?”这是旁人共同的疑问,“口气可不小啊。”
那人撩起长袍扬长而去。望着那一步三摇的独特背影,有人忽然惊呼:“啊,刚八门!”
刚八门的话语不啻于兜头冷水,浇得赵前心神不宁;脑海里总挥不去那不祥之语,打狗棍、打狗棍,难道未来的结局是……?他转念一想,“也没得罪刚八门啊?去他妈的!”他骂出了声。赵前的郁闷无以排遣,考虑整整一天,决定去县城转转。吱吱扭扭的大车混杂在送煤的车流里,黑糊糊的煤灰粉尘呛得人透不过气儿来。沿途有许多庄稼地搁荒了,叫人隐隐生疼。远山连绵,依旧黛绿,却树木稀少。赶到安城县已经是晌午时分,刘大车欢喜异常:“咳呀,老亲家啊!”刘大车的热情让赵前宽慰不少,对方的笑容感染了他。
第八章(5)
“忙啥哩?”
“瞎忙呗。新开了铁匠炉。”刘大车嘴上谦虚,可脸上明明透着自得。
赵前说:“生意可好?”
“还凑合。”
赵前想了想,点头说如今到处开矿,谁家少得了铁具?天气热,刘大车吩咐家人弄些冰块解暑。赵前含一块在嘴里,觉得奇怪,说五黄六月的哪来的冰啊?刘大车说俺开了个冰窖呢。见客人惊奇,索性拉他去参观冰窖。一打开冰窖门,凉森森的冷气扑面而来。刘大车的冰窖其实是一处深坑,木头为柱木板为棚,上覆厚土。里面储藏着三九天凿来的冰块,冰块约莫一米见方,方方正正地码在一起,每层用高粱米壳子覆盖隔热。赵前大开眼界,马上联想到卖鱼卖肉的开饭馆的都需要呢,称赞这样的生意岂有不赚之理?人都经不住夸奖,刘大车开心,说这冰能储存到下霜天气呢。谈笑间,酒菜已准备停当,刘大车招呼说:“来来来,老哥俩喝几盅。”边吃边唠新鲜事儿,刘大车说有一伙人修发电厂呢,发啥电?这玩意你就不懂了吧?电什么的能整死人哩。老刘喝得口滑,喋喋不休:“俺们县里的商户都捐了钱呢!”刘大车的酒量不行,三盅进肚舌头就打卷儿。“干嘛用的?告示说给各家各户照亮呢,往后就不点油灯了……”
赵前改变了主意,不再想去找刚八门了,而是想去看看究竟。搁下筷子,两个就去发电厂,沿途看见有人忙着挖坑埋木头杆子,这是干啥?竖灯笼杆子?干活的伙计闻言不屑,说:“你啥也不懂,这叫电线杆子!”离得老远,就看见高高的烟筒耸立,一溜儿二十几间大瓦房,不断地有骡马车辆运送煤炭,河岸上的煤炭堆积如山。赵前有些气恼:“谁的煤?”其实一看便知,准是乔大麻子矿上产的煤。他深感失落,这么大的事情他居然一无所知。
“嘿!”有人重重地拍了一下赵前的肩头。
回头一看,原来是山本任直。日本人觑觎煤矿已久,日方资本多方渗透,企图全盘控制采矿权。在日本窑的打压下,赵家煤矿等华窑惨淡经营。华窑缺乏矿床结构资料,采矿手段原始,生产效率低下。近来,日本人不择手段地争夺熟练矿工,使得赵家煤窑难以为继。赵前抽身想走,山本一把拉住了他,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你的聪明的。”
翻译过来说:“山本君经常夸奖你呢,说你是最聪明的支那人。”
赵前这个气呀,就问:“你是哪疙瘩人?”
“这?支那啊,满洲。”
赵前说:“妈拉个巴子,回家问问你爹去吧!狗子。你告诉鬼子,俺是中国人!”
老刘吓得直说:“别介啊。”
“嗨呀呀,这是何必呢?”一个中年人过来劝解,衣饰整洁,气宇不凡。众人道:“这是奉天府梁督办。”
“幸会!”赵前冷冷地拱了拱手,闪开了身子。
“我,你总该认得吧?”赵前定睛一看,知事李维新也来了。“啊,李知事,失敬失敬。”
梁督办问:“掌柜的高姓大名啊?”
“这就是我提到过的赵前,老虎窝的大户。”李维新介绍道。
“久仰久仰啊,知名士绅啊。”梁督办也拱拱手,打着哈哈。
李知事说:“赵老板的煤也是需要的,梁督办是有考虑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