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在国内多家媒体看到一则报道:十九岁的大学生王静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干部,母亲在一所职业中专工作。然而这一切,在女儿“发现”父亲有了“另外的女人”之后,完全改变了。
一直以父亲为骄傲的王静当然不愿接受现实,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执著地希望留住父亲对家庭的感情,想方设法挽回父亲与母亲关系。当所有的努力都告失败后,王静毅然选择了“战斗”。自2005年6月13日起,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王静两次只身进京到中纪委举报父亲“包养二奶”的“恶行”,并强烈要求组织上“清除这个败类”。
※虹※桥※书※吧※b。r※
虽然举报引起了有关部门的相当重视,但其后给出的结论却让王静无法接受。经反复调查,王静父亲并无“包二奶”的行为,因而也不可能对其作出任何惩罚。
举报无果,固执的王静并不气馁,又自办了“反二奶网”。面对记者的采访,王静指着电脑上那些揭露父亲的文字说:“父亲节就要到了,这是我送给爸爸的特殊礼物!”
再说父亲。
面对女儿的进攻,王静的父亲一方面仍然坚持离婚。另一方面,他选择了沉默。为了躲避媒体和女儿的纠缠,他甚至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只身到另一城市生活。当他终于决定面对媒体时,语调平静:“要是去年或者前年提到这事,我的眼泪会哗哗地流,但现在不会,流给谁看呢?你看看我的头发,就是这三年白的;你看看这皱纹,就是这三年添的;你看看这胳膊,瘦成了这个样子……生不如死啊!”
下载
王静的父亲向记者坦言:“我们父女俩感情很深,她从小就很信任我,一些女孩子的事也跟爸爸说,甚至不跟她妈妈讲。她上学忙的时候,我每天都去食堂买了菜给她送上楼去,后来不住在一块儿了,我还经常去学校门口守候着,等她放学了一块儿去饭店,点上两个菜,父女俩聊会儿天。有一次我过生日,买了四个菜去找女儿,我问她:‘你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她说不记得了,我说:‘是你爸爸的生日。’然后我就落泪了,女儿也跟着我落泪。”
我们在这段与女儿关系的陈述中可以读到另一番意思,王静的父亲与妻子的关系并不亲密。
当记者再问:您和妻子的矛盾已经三年了,为什么从没见您发表过您的看法呢?
王静的父亲说:我是为了女儿啊。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将来她总会有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要是那时候人家都议论她告父亲这件事,会对她造成什么影响?再说她是个女孩子,将来还要嫁人,男朋友会怎么想?”
当记者再将这些信息传达过来时,王静斩钉截铁地表示:“将来爸爸进了监狱,我会去监狱看他,因为他永远都是我的爸爸,但我不允许他在外边包‘二奶’。”
此事在媒体关注下被迅速放大,成为一个事件。信息时报与搜狐网更是推出联合调查:“女儿举报父亲包二奶”,对于王静的行为,您有什么看法?参与调查的人意见纷纭。有支持王静的,觉得就该大义灭亲;也有认为王静的行为太过极端,不应以如此手段伤害父亲。
为什么本来只涉及一个家庭内夫妻父女关系的事会在全国引起这么大的新闻热潮呢?想来并不奇怪,在这则新闻中,不仅有“包二奶、反腐败”这些响亮词汇,还有“女儿状告父亲”这样的特殊情节,它尤其刺激奇特,自然容易成为新闻。
在依靠“组织”惩罚父亲的愿望不得实现时,王静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手段,将父亲的“丑行”公布在网上,并使用了爆炸性标题“父亲不如西门庆”。
西门庆何许人也?
这是一个在中国社会妇孺皆知的反面人物。在《水浒》中,他勾引人妇,害死了老实木讷的武大郎,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是遭人唾弃的人。而在《金瓶梅》中,西门庆更是风流成性,妻妾成群,醉生梦死,生活奢靡。
王静对父亲究竟有多大仇恨,使她不惜用这样的狠话伤害父亲?她与父亲,她的父亲与母亲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其中的许多细节外人难以揣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脉络已大致尘埃落定。在舆论的如此高压下,在中纪委的督促下,至少现在可以证明:一,父亲并不腐败;二,父亲并没有包二奶。在女儿指控的意义上,父亲已被证明其清白。“父亲不如西门庆”不仅是夸大其词,甚至可以说“父亲根本就不是西门庆”。
那么,女儿为什么还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向父亲开火?
原因在什么地方?
(2)恋父情结与怨妇暴力
我们注意到,在对王静的采访中,她曾说过一句话:“宁毁爸爸的前途,不毁这个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