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相其宽猛之宜,调其寒温之节,方能得中。”这个“相”字要当动词来看,不是现象那个“象”。“相”是辅助,他的意思是这个时候,我们要辅助自己的工夫。“宽猛”,拿政治来比方,有时候法网要管理得严,这是猛;有时候要宽大。这“宽猛之宜”,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修整的时候修
整。“调其寒温之节”,该冷该热,等于冷气要晓得调整,不然太冷了,得了冷气病也不对。晓得调整,“方能得中”,完全对的时候,就中节了。
“故曰,候视加谨密,审察调寒温。子时从尾闾起火,应复卦,一阳初动,是为天根。”为什么讲子时呢?一阳来复,阳是从下部发生的,“从尾闾起火”,实际上就是从海底、尾闾、会阴穴这个地方发生。“应复卦”,拿《易经》的卦象来讲就叫做复卦,一阳来复。“一阳初动”叫做“天根”,从下面来。我们修道人的性命就是静到极点时从下部动。其实何止修道,每个人也都是这样,生病就要休息,常常中医、西医都不管这一套了。我看到人家生病,第一个吩咐注意这个问题。有人生病躺在医院快要好时想回家,因为精神好了,性的欲念冲动,要回去玩玩了,都是这样死的。有些病也是那么得的,有些人,我问他怎样得病的,他说不知道。其实就是在做爱时得的,这叫高兴快活的死,就是这个道理。
自身阴阳要调好
修道也是一样,你看普通人精神一旺,欲念跟着来了,即使没有欲念,也漏掉了。所以万人修没有一个人成就的,在这第一关就过不去。这第一关纵然给你守住了,这一步一步的工夫,又来了一阳来复,每一关你都过不去。阳气一来的时候就想阴了,异性相吸,自然的道理。本身的阴阳怎么配合是你的本事,这是智慧功德,否则你就过不去。那么你说,我绝对守戒律,又有问题来了,因为“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那你说八九十岁还去结婚配对吗?不是这个,是你本身的阴阳调配,不晓得调配就没有用,那也是孤阳不生,孤阴不长,这个道理非常难了解!
“一阳初动,是为天根”,道书只讲一阳,后面都没有讲;所以一般人看书时只抓住一阳初动,活子时,接下去子丑寅卯一步一步要跟上来的啊。阳有六个,阴也有六个,阴极了阳生,要第二节再上。拿地支来讲,子丑寅卯辰巳是六节,到午时一阴来了。午时以下六节是下半天,所以阳有六爻,阴有六爻。身体也是这样。就拿背脊骨来说,由下面发动,差不多到了胸这里,你们有些打坐做工夫,慢慢腰酸背痛,那不过是第二阳要动以前,因为你这一部分有病,还没有冲过关,所以有腰酸背痛的现象,不是打坐出了毛病。要到“直至六阳纯乎乾”,阳气充满到顶了,“动极而复静矣”,动极就又静了,阳是动是放射,阴是吸收是归纳。
阴阳多变化
“午时从泥丸退火”,到了静态来又下降了,“应妮卦”,妮卦有一阴,天风娠(圍〉,外卦还是乾卦,乾为天;下卦是巽卦,巽为风。上面五爻是阳的,只有下面一爻阴动,这五阳里头一阴多可贵!等于复卦五阴里头一阳。我常常讲你们不懂《易经》,什么叫阴阳?那个复卦是五女一男一起在孤岛上,孤零零的,永远不晓得回不回得去,这一个男人,五个女人都抢,不晓得多宝贵,那是复卦。妮卦恰恰相反,五个男人在孤岛上,只有一个女人,这五男都在追,物以稀为贵。所以学《易经》要懂得“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这些道理都是哲学,道理很深。从泥丸宫又下降“应妮卦”,这个“妮”字宋朝人改的,原来就是交媾的“媾”,男女之媾。唐朝以前规规矩矩用“媾”字,宋朝这些理学家很讨厌,专门挂假面具,认为这个字不大好看,就把它改成“妮”了。
“一阴初静,是为月窟”,这个“月窟”实际上是倒转来,上面空了,下面充实。天根是下面空了,阳气向上走,两个颠倒。宋朝有一个有名的邵康节,他讲修道的诗:“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到这个境界时,天根、月窟就是这里所说的,讲天根正是月窟,讲月窟正是天根;说阴的正是阳在里头,讲阳的正是阴的在里头。所以天根从下到上,月窟反而从上到下。“天根月窟闲来往”,上下都打通了,“三十六宫都是春”。
“直至六阴纯乎坤,静极而复动矣”,所以,到了静极纯阴的境界时,静极又阳生了。“故曰,周旋十二节”,“周旋”就是转圆圈,轮回,旋转。“十二节”是十二个节,一年是二十四节气,六阴六阳,一天十二个时辰。“节尽更须亲”,他一节一节完了,一个阶段到一个阶段,修道由一个程序到一个境界,每个境界都不同,所以我讲这是科学的,一步有一步的工夫。“此乾坤大交的法象也”,这是讲乾坤大交的境界。
顺其自然的锻炼身歧彻底转变道来时的现象脱胎换骨之后
顺其自然的锻炼
我们今天继续讲还丹的法象,法象就是说那个情形,当修持用功到达还丹的境界时,是一种什么现象。
“动静相生,循环不息,炼之又炼,日逐抽铅添汞。久之铅尽汞干,阴消阳长,方得变种性为真性,化识神为元神。”上次讲到这个乾坤大交,从顶上下来,并不是说到达这一步是到家了。有些学佛学密宗的,感觉顶上放光,乃至顶门开了,认为这样到家了,那还差得很远!那不过是乾坤交感的开始,还要变化。这个变化用“动静相生,循环不息”八个字形容。有时候身心乃至经脉骨节,每一个细胞都‘有震动;有时候静下来,感觉身心非常宁静,如此一往一来的循环,并不是伍柳派所讲的从背脊到前面这样转来转去叫循环,那是最粗浅的感受。到乾坤大交时感受到“动静相生”,这个循环是一升一降,有时候是静态,有时候动态。那要经过多少时间呢?不一定了。所以它的原文是“炼之又炼”,是怎么锻炼呢?就是说这个现象要听其自然。
诸位假定将来到达这个境界,记住老子的一句话,“道法自然”,不要做它的主,让它自然。拿佛家在《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不执著不要管它。可是怎么样不管它呢?是要看住它不理它;等于皇帝坐在那里
不动,满朝的文武百官跪拜举动他都知道而不动。以禅宗讲法,有时候要像主中之主,有些境象是宾中之宾,宾主是有分的。;
这些境象还算是外来,不要认为了不起,其中的变化还很多,因此“炼之又炼,日逐抽铅添汞”。汞是水银,流动不拘的,“抽铅”就是把实质的东西空掉。什么是实质?感觉这里有一块,那里有个境界,这些身心上的,要尽量空掉。“添汞”就是流动性,心灵的宁静增一些,这一念知觉的作用,自己做主的,稍微加重些,但仍在静定中。到达这个时候,不要睡眠了,那不是失眠,而是昼夜长明,白天夜里都清醒的,可是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也不是完全没有睡眠,而是不像普通人固定睡眠多少钟头。也许过了好几天又想睡了,一睡也许睡很久也许睡很短;睡眠时一点梦境都没有,非常宁静地就睡了。
到这个境界还是初步啊!等到“铅尽汞干”,身体内部气机的变化,这些感受没有了,整个身体空灵。“汞干”,妄念杂想也没有了,这个时候“阴消阳长”,身心的阴境界没有了。所谓阴要参考佛学的五阴,上次提到过,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包括了身体四大,“受想行识”是感觉状态思想等等。这时“阴消阳长”,完全达到禅宗的真正清净无念,不是我们生理上偶然感受的清净无念,真正清净无念是没有身体的感受,也没有心念的感受,整个身心是圆融一体。
身义彻底转变
“方得变种性为真性”,什么是“种性”呢?他引用了佛学的名称,譬如烟灰缸是玻璃做的,有玻璃的性,毛巾是棉纱做的,有棉纱的性。人也是各人个性不同,这个不同的个性叫做种性,是前世带来的种性。明心见性是把种性完全净化了,然后才到达真性的境界。真性就是本来的清净自性,所以说“化识神为元神”。“识神”两个字从佛学变过来的,“元神”是道家名词。佛学的唯识学把心性分成八个识,所谓思想是第六意识,所以你想把后天的思想空了完全清净,做不到,必须要到达“铅尽汞干”这一步,“方得变种性为真性”,经过变化才能把后天的“识神”变成先天的“元神”。
“阴滓尽除,则尸气灭而命根猝断。阳神成象,则凡体死而魂魄俱空。”到这个境界讲得很明白了,这五阴境界“阴滓尽”,成为纯阳的境界。“尸气灭”,肉体上的尸气没有了,我们出的汗和口腔一切的味道,都是尸体的气味。不过现在我们没有死叫做活死人,我们活一百年就是一百年在等死。尸体净化了,身上的所谓寄生的三尸虫也没有了。所以到这个时候,身心的五阴滓子就干净了。后天的命根“猝断”,一下子断了,断了不是没有命了,是后天生死的这个命根断了。
“阳神成象”,成为纯阳之体,这个“阳神”不是道书上画的,出来一个婴儿,那是想象的境界,实际上那还是独影境界。你们看《楞严经》就知道,叫做“法尘分别影事”,是一个意识投影,没有思想。因为人有我相我见,这个我相我见在清净的时候的一种投影,叫做阴神。
那么“阳神”是什么东西呢?是不是身外有身呢?可以有,但是真正的阳神不一定有身。这一步工夫要到时候才知道,现在只告诉大家一句,不一定有身,也可以有身。道家一句话形容,“散而为炁,聚而成形”。一念要它有身就有身,要它空就空,所以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到这个境界才是“阳神成象”。“则凡体死”,于是我们凡夫的这个身心性命死了,“魂魄俱空”,凡夫生命的魂魄都空了,也就是心理精神的灵魂,与肉体四大的精力的魄空了。
“故曰,气索命将绝,体死亡魂魄”,修道到达这个境界时,智慧不够、定力不够、魄力不够的人,就有“气索”之象,好像自己断了气要死了,自己都吓住了。所以如果不是真正有道之士,往往在这里失败了,这个是“气索命将绝”。所以有时候觉得是入定,其实是昏沉;有时觉得空,有时觉得像是死亡,其中的界限,阴阳之差别就在于智能的抉择。“体死亡魂魄”,这个肉体凡躯空掉了,魂魄在交换。
道来时的现象
朱云阳祖师形容,“关尹子所谓一息不存,道将来契,正此时也。”关尹子是老子的第一个徒弟,当时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到西域去,就是现在所讲的丝路。他要出关时是偷跑的,也买不起马,骑了一条青牛。关尹子是函谷关的官员,早晨起来向东方看见有紫气东来的瑞相,知道今天定有圣人过关。结果看到一个老头子,眉毛胡子头发都白了,骑的青牛也不肥,也没有出境证,他就把老子扣留了。老子为他写了一部《道德经》。关尹子得了这一部书,也没有辞职就走了,去修道了。在后来关尹子的道书中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