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飞险饬礁鲎帧?br/
性跟欲在正统的道家讲是后天的,他说“感于物而动”,动情是性的欲望。所以性跟情,“两者同出异名,譬如只此一个人,既有名复有字,名字虽分两样,性情原是一人”。这是比喻,譬如一个人有个名还有个字,名、字虽然两个,实际上代表同一个人9一个人分性跟情两面,清楚地讲,一个是知觉思想状态,一个是感觉状态。像我们说舒服不舒服是感觉的,这个必须要参考佛学的唯识学,有关色、受、想、行、识的道理。命就是佛家讲五阴境界的色阴,包括了一部分受阴感受。佛把人的感受分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人生大部分是在那里受苦的,没有真正受乐,除非修到刚才所讲的“情来归性”,生理起了变化,就是这个色身起了变化,那就有得乐的境界。所以佛家讲禅定,三禅定的境界都是乐的境界,绝对的快感,没有痛苦的感觉。
“故曰”,引用《参同契》的原文,“名者以定情,字者缘性言”,这两句话现在他解释完了。根据这两句话,他引申:“其初乾中之金,变而成坎,便是性转为情。一转则无所不转,轮回颠倒,只在目前,所谓顺去生人生物也。”这本书的注释者朱云阳真人是清代一位有成就的道家,清代是我们的近代,已经儒、释、道三家合了,那真是三家一贯啊!“其初乾中之金”,乾卦代表宇宙本体,金是宇宙本体那个先天之性能,在我们身体上当然是大家都一样,性是同体的。我们这个生命大家同体,中国人不讲那么多的哲学名辞,我们都是天生的,一个天就代表了。天生下来我们这个命是乾卦,上下二爻变了,中爻不动,不动就是中间的中心没有动过,外面变了。一变成坎卦,坎为水。
“天一生水”,我们提到过几次,这个天也是代号,代表了本体,动就生出水来,不动就是没有变;没有动以前这个生命本体纯粹以精,是精神的精。所以“乾中之金”,这个纯粹以精的本体“变而成坎”。坎在我们身体就在北方,属于下部,在头上就是耳朵,所以年老耳朵聋了,气血虚了,因为耳通气海,气海穴在丹田之下,所以后天的生命,它的功能在下部是第三重投影。
它这一变为坎,就是后天“性转为情”,巳经由性转变为纯情了。这个情是性变来的,情还不是坏东西,情加上妄念就不行了。妄念一个笼统名称叫做欲,情加上欲望就变了,这“一转则无所不转”,就是我们所讲的堕落,“轮回颠倒”,跳不出去了。
道家的解脱
出家人的修行叫做修解脱之道,光是解脱还是罗汉小乘的境界;大乘佛菩萨修报身,报身转了,不需要另外解脱。所谓解脱分两面来说,盐巴溶化在水里,把盐巴凝固拿出来,水是水,盐巴还是盐巴,那是解脱的办法。道家所说的解脱有好几种,一种叫做“尸解”,尸体留在这里人已经修成功了。但是尸解也有很多方法,譬如修到最后很难解脱,故意闯个祸犯个罪,被杀头或枪毙,叫做“兵解”。这是借用别人的力量把自己这个肉体处理了,把这个蛋壳打破好跑出来。
借兵解而去的还不是太高明,可见功力还不到,跳不出来嘛,这是说跳出三界之难。尸解在古代办法还很多,人死了把他买个棺材埋了,一年或者三年以后,你打开一看,棺材里没有尸体,或者只是剩一根手棍。他有一套方法,用个对象把它变成自己,装进棺材,然后连身体到别处再修过。这种尸解是比较高的,借物化形而去。《神仙传》上这些人不少,这种方法灵不灵不知道,反正我也不会这一套,没有经验向诸位报告。
空话不谈,你要晓得道家所谓解脱,不是这个道理。道家所谓修成金仙的境界,就是大罗金仙,同佛家的理论是一样的,是自己转变这个肉体,整个地变,所谓脱胎换骨,不是尸解、兵解,那些不是解脱之道。所以学佛单讲解脱是罗汉的境界,佛家认为法身、般若、解脱三个连起来的成就,是大成就,否则是小成就。换句话说,解脱的成就,严格地讲起来,还是阴境界,没有达到纯阳。阴境界的人得到这个阴神成就,也可以尸解而去。他有所成就,我们勉强地讲叫做鬼仙。其实也不是鬼仙,不是普通那个鬼,佛家名辞叫做“非人”。这类非人不属于人,无形相,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的生命是存在的。佛经上经常说“人与非人”、“人、非人等”,非人比我们人高一级,不是人,与我们不同,但也不是鬼。
顺为凡逆为仙
这个里头说轮回颠倒,统统受后天的精神魂魄所支配,佛家叫做色,色的力量属于四大。譬如我们性想静,想清高,但清高不来,你非吃非穿不可,跳不出这个物质约束。我们思想可以超越物质,可是身体就做不到,本来生命这个功能应该做到,但是我们人做不到。道家认为绝对可以做到,是我们自己没有把它凝固拢来,没有“还丹”。这个道理禅宗云门祖师就说过,“我有一宝,秘在形山”,我们大家都受形体所限。所以《西游记》那个孙悟空,被佛的手掌心一翻就把他压在里头,叫做五指山,就是五大把他压住了。孙悟空在里头没有办法,把头伸出来,这个头脑还灵光,就是跳不出来。我们思想灵光,但跳不出这个肉体。孙悟空后来碰到唐僧,他说:“师父你救我!”“我怎么救你啊猴子?”他说:“山顶最高处有一个符咒,观音菩萨贴在那里的,只要把那一张撕掉,我就跳出来了!”唐僧爬到山顶一看,原来是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眸”,这样一撕,孙悟空“咚”一下跳出来了。哈!这个是修法啊!怎么跳出来呢?行善。
现在我们在这个里头,就是这一转很严重,所谓“性转为情,一转则无所不转,轮回颠倒,只在目前,所谓顺去生人生物也”。顺这个路线就是人的生命,也可以说“顺去生人”。坎卦在下面一动,我们人欲一动,性欲就动了。后来的道家错认为要压制这个欲念,只要把这个精收回来就可以成仙。这是有理论根据没有错,但是那个有形的精如何收回来化掉?怎么化?一个有形东西回转来化,像把东西吃到胃里,有些还消化不了呢!所以这完全是错误观念,不是这样的道理。这个“顺去生人”,就是向下走,向下流,以此生生不已。
“今者,仍取坎中真金,还而归乾,便是情返为性。”所谓取坎填离,坎卦中爻这一阳,这一点真阳生命的本源,拿来填满离卦。离中虚,现在把先天一炁的坎卦中一阳,取代离中的阴,“便是情返为性”。“一返则无所不返”,所以说九转还丹。“坚固圆常,顿超无漏”,这个“无漏”是普通道家一个名称,后来佛家也用。漏丹就是这个漏,男女情欲而漏掉这个生命,也就是肉体这个命的根漏了。其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在漏,无漏是全体无漏。证到了无漏,道家有个名称叫做“无缝塔”,这个身体变成没有缝的塔了,尤其是北派道家丘长春很喜欢用这个名辞。佛家叫做无漏之果位,即阿罗汉果位,“所谓逆来成圣成仙也”,倒转来走才成仙成圣。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这个理论他讲过了,修道的方法呢?他说:“学道之士,若能于感而遂通之后,弗失其寂然不动之初,而丹乃可还矣。”这个非常重要,修道怎么修呀?“感而遂通,寂然不动”,这两句话是《易经^系传》上的,作者是孔子,是中国哲学先天的心物一元基本理论,是说生命的自性寂然不动,永远是不动的、寂默的。后来佛经翻成涅槃,是寂灭的意思,也是其中一个理由。寂灭的东西寂然不动,本来没有动,超越时间空间;但寂灭可不是一个死东西,只要一个感应,一交感一动,它就起用了。用了以后呢?由用返归于体,用过了还是回到体。你说体没有东西那是空的,但是有感就起作用。佛家的比喻也是一样,“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我们本性像海水,外面的境界风一吹,就起波浪了;这就是感而遂通。外在风不感的话,浪也平息了,又回到水。
再讲回我们的思想,人这个思想情绪本来没有的,婴儿生下来没有说话以前,寂然不动,没有喜怒哀乐,思想、分别的观念很少,第六意识没有成长。等到头顶跳那个地方封口了,开始学讲话,有思想、分别。第六意识慢慢成长是后天习惯性的,我们现在的第六意识差不多都是情的方面。说到修道,佛家同道家一样的,就是如何把情返回自性,归到本体。现在诸位听到我讲的话,因我这些话而引起了思想,又分别对或不对,这个也是“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使思想念念迁流,在第一个思想过去之后第二个思想还没有来时,中间这一段你要看清楚,“弗失其寂然不动之初”,又回到原来那个不动清净境界,这是用心理状况的方法用功。佛家的止观啊、参禅啊,专从这个地方入手修行。道家也注重这个思想观念“感而遂通”之后的身体,当情动之后,我们欲念一起来,真正有修养道家有工夫的,就晓得欲念是个火,那一股发烧的力量向下流去,“感而遂通之后,弗失其寂然不动之初”,在身心激动之后能够清净得住,这就可以还丹了,“而丹乃可还矣”,那个生命力量不漏、不动,久而久之可以脱胎换骨。
要特别注意,伍柳派流行的还精补脑炼精化气,所注重的也在这个地方,也就是欲念没有动以前,那个情动了。假设情动了,男女欲念来了,只要有一点点,就是水源不清,已经不能用了,不可以返还。要清的水源才可以用,伍柳派说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就是《慧命经》、《金仙证论》、《性命圭旨》这一套道书中的。你们在座诸位各路神仙,要注意啦,讲清的水源,就是欲念没有动之前,这个时候能够炼精化气,勉强可以说还精补脑、长生不老。所以不能乱搞,以为是修道,那个后果严重极了。
这个里头有一个大问题,当气动欲不动以前,可以说没有刺激到制造精虫这个地方,这时勉强可以讲伍柳派说对了,水源之清还算可以,可是已经很难化了。这个道书上没有,你要看别的书才会发现。我们的老祖宗黄帝,最后得道成仙,他的老师是广成子,《封神榜》上写他法力无边。广成子告诉黄帝,修到这个“至道之精”,当情绪感情在清净境界中一动,巳经把精摇动了,可见这个精不是精虫卵子啊!
还丹的作用再说大小周天
坎离交媾章第十八
无会运世是什么衰老是头脑丹田的问题神气坎离会于中黄
还丹的作用
我们讲到这个还丹,“金来归性”就是情欲之念完全清净了。讲清楚一点,气住脉停了,呼吸之气当然没有,身上毛孔呼吸之气也停了,所以“金来归性”,在外面的现象是气住脉停。“故曰”,所以《参同契》原文“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金是流动之气,他说修道就是这两句为重要的中心。“此两句,不特为一部《参同契》关键,且能贯穿万典千经”,这两句话不但是《参同契》的关键,千经万论都不离这两句的原则。他引用了佛经,《榜严经》云,“如金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