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兰说:“吃啥鱼呀?”
蓉儿说:“吃海鱼。”
杜小兰犯难地说:“咱这鬼地方哪有卖海鱼的,过年才供应几斤,等着吧,等着过年吧。”杜小兰说着把钱揣进了衣服口袋。
蓉儿看她装钱的动作很可笑,蓉儿突然对母亲这动作厌恶起来。
第二十九章解不开的结(1)
黄启蒙的眼前是一片眩色的世界,他被这眩色的世界诱惑着吸引着不知所措。在这眩色的世界里,他感觉到许多东西,使他情绪激动而又心烦意乱的东西。他知道这情绪来自那天上午宣传部长与他的一次谈话,自从剧本《赤脚红医》获得成功,黄启蒙已经作为县城的笔杆子被县委重视和培养,黄启蒙自然而然成了写作工具。
宣传部长在县委的一间会议室里接待了黄启蒙。黄启蒙有点受宠若惊,虽然在这不大的县城空间里,黄启蒙认识县委的所有领导,领导们也知道医院里有一位医术不凡的主刀医生,但那毕竟是彼此的相知相熟、见面打招呼点头而已,一切都随便随意。现在,他被宣传部长正儿八经找来谈话,谈一个重大题材,一个令黄启蒙兴奋的题材,他不能说自己驾驭不了,即使驾驭不了他也要全身心投入。宣传部长显然满意黄启蒙的爽快,第二天,县委派了一辆吉普,宣传部长带着一位宣传干事和黄启蒙一道去实地采访。
榆树乡位于县城的北部,解放前曾是盗匪出没的地方,也是战略要地。日本鬼子攻打热河的第一枪,就从这里鸣响。三四十年代,从延安来了一男一女两位共产党员,到榆树乡搞地下工作,这两位党员风华正茂,是一对夫妻,毕业于延安抗大。榆树乡反动组织猖獗,“红枪会”是一支由土匪恶霸组成的恶势力,这伙土匪无恶不做,敢杀敢抢,刀枪不入。两位党员深入榆树乡后,广泛发动群众,试图瓦解“红枪会”。不知谁走露了风声,一天深夜,“红枪会”将两位党员包围,残酷地杀害了这一男一女。
宣传部长要求黄启蒙将这两位烈士的事迹编成剧本,要突出女的,这对夫妻都是英雄人物,但女的是主要英雄人物。
追踪寻访,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成为黄启蒙重点采访的对像,一天采访下来,黄启蒙收集了不少烈士的悲壮场面,他为这场面激动着亢奋着。但有一个细节,让他不知怎么处理合适。有位目睹当时场面的老人说:“那个男共产党已经从窗子里跳出来逃走了,女共产党仍被困在屋里。男共产党一路打枪一路冲锋,女共产党跃上窗子喊:‘快来救我!’这时那位男共产党又返回去救那位女共产党,两人最后都被‘红枪会’抓住了。”
按照正常的艺术规律,这个细节应该是最见人性的细节,这是亲情达到极致的表现,可以被渲染得令人声泪俱下。黄启蒙把这个细节报告了宣传部长,宣传部长一听脸色就变了,他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事情千万不能提,这事情一提,烈士身上的光辉就没有了。女党员视死如归,怎么可能让男党员回来救她?她当时应该这样:‘你赶快转移,我来掩护!’”
黄启蒙听完宣传部长的分析,连声说:“对、对。”
回来以后,黄启蒙就陷入了对剧本的构想之中。这么重大的题材,对他来说真是一次考验。虽说宣传部为他请了创作假,但几个开刀住院的病人他总不能丢弃不管,这样黄启蒙白天的时间仍是在医院里工作,只有晚上才能静下心来写剧本。
家里的一切杜小兰全部一肩挑了。
杜小兰俨然是一位能干的家庭主妇,她热爱着自己所干的一切,一心想让黄启蒙出人头地。她与黄启蒙结婚后,黄启蒙几乎没洗过衣服,有年冬天杜小兰阑尾炎开刀,黄启蒙洗了一次衣服,竟将袜子、口罩、裤头浸泡在一起,这事倒给杜小兰提供了炫耀自己的实证,在人们提到黄启蒙事业的成就时,杜小兰就把这细节复述一遍,末尾再加一句注释:“他不懂生活哲学。”。。。想看书来
第二十九章解不开的结(2)
生活还有哲学?!
有思想的人听了一愣,没思想的人听了哈哈一笑。
杜小兰也不管别人什么表情,她认定柴米油盐就是学问,是学问便有哲学,她深研着这哲学,尽心尽力干着家务,岁月悄悄流逝,一切都无声无息。
这天,杜小兰又在酒厂推了一车糟往家里走,她显得很吃力,没有一个人帮她。这是临近黄昏的午后,蓉儿仍在学校上课。按常理,杜小兰应该星期天去酒厂掏糟,至少有蓉儿帮她一把。可杜小兰在医院给酒厂一位小头头化验时,那位小头头给了她两张酒糟票,杜小兰一看日期,马上就要作废了。她可舍不得那两麻袋酒糟,于是她下午去单位打了个照面,而后就借了辆双轮车直奔酒厂,等她将两麻袋酒糟推回家,天色已接近傍晚。
黄启蒙正在屋里写剧本,他按宣传部长的旨意将那位女共产党员尽量刻划得尽善尽美,一切豪言壮语、英雄行为都可以集于一身。他煞费苦心地想着,正想得入情入理时,杜小兰在屋外大声叫嚷起来:“屋里有人吗?快出来帮我!”
杜小兰叫嚷的时候两手已经揪住了麻袋,她心急,巴不得屋里的人快出来帮她。
可黄启蒙偏偏灵感在即,不敢轻易放笔。等他写完一段话,杜小兰已拖着麻袋到了门口。
黄启蒙赶忙迎上去说:“我来!”
杜小兰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道:“整天当甩手掌柜,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哪辈子讨饭讨到你家门口,喝了你家一碗米汤,这辈子还你来了。”
杜小兰越说火气越大,黄启蒙只好垂头丧气站立一旁,他这时才发现杜小兰对家务的心甘情愿暗藏着一股怨气。
杜小兰也不知道这股怨气是哪里来的,本来她的一切任劳任怨都是为了黄启蒙出人头地,可她在为家庭的努力中,经常有委屈袭上心头。这委屈就像夏日的阴云,说来就来了,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下午,杜小兰推着双轮车经过大洋桥,感到鞋里有沙粒,她用力把车推到桥头,脱下鞋子抖落沙粒。她的脚?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