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己的女儿。
孟古姐姐只能抱憾长眠于地下,这种铭刻心扉的发生在亲人间的尔虞我诈,投在十二岁敏感的皇太极的心上,阴影是浓郁的。
&>
读柏杨的历史随笔才明白,我们的老祖宗,实在是一个喜欢热闹,喜欢争斗的民族。与天斗,乐无穷;与地斗,乐无穷;与人斗,乐无穷。
在从前的皇族大家中,更讲究一种群殴的策略。不同姓氏之间的权力争斗,大抵以同宗同族的兄弟为响应。同宗内部的械斗,自然以更细腻的血脉疏亲为照应的对象。
皇太极少年丧母,他的母亲孟古姐姐只有他这一根独苗。所以,皇太极是相当不幸的。在深宫中,没有一个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来呵护他,真可谓彷徨无依。
以努尔哈赤为旗帜的爱新觉罗氏族,原本就是一个很大的家庭。努尔哈赤一辈,有四个参差不齐的弟兄。对皇太极而言,仅二叔穆尔哈齐家中就有十一个堂兄弟。三叔舒尔哈齐家中又有九个堂兄弟;其中阿敏贝勒一家出了六位侄子、济尔哈朗贝勒一家有十一位侄子。只算努尔哈赤嫡传的一支,皇太极当时就有了十五位异母的兄弟。亲兄弟的子侄集合起来,可以组成一百四五十人的团队。
皇太极上面的七位兄长分别为五位福晋所生,这五位福晋都是建州女真氏族的女子,似乎是努尔哈赤最正统的传人。只有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姐姐是来自令努尔哈赤闹心的着的,数位成年的子侄也并不完全是信任的。
当时,努尔哈赤曾把自己用得颇为顺手的一位近臣伊拉喀,放在了皇太极的身边,这自然不无监察、窥伺的意思。皇太极最初对于这一位包衣出身的伊拉喀甚是恭敬,绝不因为他出身的低微,就对于他有所轻视。伊拉喀对此颇为感怀。在努尔哈赤的跟前,就尽拣有关皇太极的好话讲。比如:皇太极在家庭宴饮时,经常都会让伊拉喀搬一张小矮凳加入其中。
皇太极会用怀旧依依的口吻对哲哲、小布木布泰等娇妻美妾讲:“从前很小的时候,父汗带了我们去打猎,个个都是欢腾雀跃的。有些年龄太小的不带去,就会哭着向父汗要求前去。现在的一些子弟们,住在小桥流水的华美屋宇中,整天就只知道玩耍。过去父汗领着我们创业时,那时是很少有仆从的,大家都自己动手牧马披鞍,拾柴做饭,即便是如此艰苦之环境,大家也都尽心尽意地跟着父汗做事。其实,国家能有今天的兴旺,何尝不是从艰难困苦中来的呢?现在有些子弟,遇到行兵打仗,不是讲妻子生病,就是以稚子有恙推托,年纪轻轻即不思进取,只知留恋于妻妾的温柔之乡。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行呢?国家能指望他们兴旺发展吗?”
伊拉喀将皇太极的此番话传了过去,父汗努尔哈赤的心底自然是欣慰的。
迁都盛京后,皇太极对于自己的身边有伊拉喀这样一个密探式的人物,总有一种针芒刺背之感。这时,皇太极在父汗努尔哈赤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稳固性的提高。
皇太极突然冷淡了伊拉喀,动辄叱喝他做事情不尽心竭力。伊拉喀因此委屈地跑到努尔哈赤身边去诉说:“四贝勒忽然无缘无故地不想要我了,我想回到抚养我长大的大汗身边。”
努尔哈赤做事最忌讳下面的人挑拨是非了。因此,他与诸贝勒、大臣议论:“这个伊拉喀,枉费我将他养大的一片心机,年纪轻轻就心术不正。从前在我跟前尽说四贝勒的好话,现在又反过来讲四贝勒不要他,增添我的烦恼。我可是从来没有听到四贝勒讲他一个不字。像这样的东西,做事既不勤力,又无端控诉四贝勒不要他,这不是在挑拨我们父子美好的关系吗?”不久,就下令把伊拉喀杀掉了。
当年,皇太极在众贝勒中的声誉鹊起,暗中嫉恨他的人不是没有,伊拉喀的一颗人头就咣当落地了。有关皇太极的谤言戛然而止。
中国有一句老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什么是人情世故?小布木布泰生活在皇太极的身边,睁大一双好奇而又天真的眼睛,看着皇太极冷静从容地处理了诸如此类的家事与国事,这就是真实到有一点血腥味的人情世故。
皇太极有一句名言:生活在皇室大家,没有小事。一个细节处理不慎,就可能导致人生的满盘皆输。皇太极的这句话令布木布泰终生受用。
&>
以上所讲,不过是皇太极之政治生涯对于布木布泰后来的从政,所起着的一种启蒙作用。至于皇太极与布木布泰之间的男女人伦之趣,由于当时的皇太极尚处于他的人生往上走的阶段,他颠簸于政治的风口浪尖上,他的精神高度紧张,他应该是无暇旁顾的。所以,皇太极当时的感情生活颇为潦草。
皇太极一生有二十五个子女,其中儿子十一个,女儿十四个。至于他一生中曾经龙体亲征过多少位妃嫔,目前的史家似乎尚在孜孜的求证中。大致而言,为他生育过儿女的妃嫔就有十五位之多。
皇太极开国的帝王,皇朝的运气正处于三阳交泰的兴旺期。龙精龙水但凡女子沾上,莫不孕育结果,所以开国君主们的子嗣大抵都是繁茂的。这也是读中国史颇为耐人寻味之处。
布木布泰为皇太极生育过三个女儿,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后来又生下了大清的传人皇九子福临。
在皇太极众多的嫔妃中,布木布泰的生育功能算是强的了,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了他们夫妻的感情浓郁。
女子一生最好的年纪,据说,应该是在三十多岁的盛年。
大清的开国君主,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一脸嶙峋的小顺治,可以说个个都是怜玉惜香的多情种。可是,能够打动他们心扉、令这些铁血汉子们泫然欲泣者,从阿巴亥至宸妃海兰珠,再至纤巧灵秀的董鄂妃,莫不是妩媚的少妇风情。
后来,有史家感慨:一个三十岁的女子,出没于史册间时,宛若一位同床共枕的可爱女子,起身把床头的灯吹熄灭。
因此,我想:剥去了史书的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即便是贵如皇太极那样的伟男子,有时,他们的审美情趣都是与《金瓶梅》中西门庆的格调相仿的。他?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