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烈焰》即将付梓之际,他瞩我为他的作品写几句话,我欣然应允。写下这些文字,以感谢喻咏槐先生的信任,并祝愿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愧于他挚爱着的文学事业,无愧于对他情有独钟的广大读者。
2007年6月2日
(作者系中共浏阳市委专职副书记。)
第一章板仓送别(1)
一、
公元1927年秋天,长沙城依然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天近黄昏之时,在臭气熏天、尘土飞扬的长沙火车站,更显得闷热难当,令人无端地心烦意躁,慌恐不安。
粤汉铁路上,一辆从武汉开往广州的火车就要进站。霎时间,汽笛的长鸣声,锅炉的排气声,和着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由远而近……
一辆破旧不堪的老式火车,发出最后一声长鸣,终于缓缓地停了下来。
整个车站立刻骚动起来。
背着行李准备上车的,举着牌子前来接站的,做小生意的,拉客的;搬夫、挑夫和车夫……人山人海,一个劲地往前拥。接着便是下车的旅客拼着老命从人缝中往外挤。喊的喊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了一锅粥。
那些拉客的伙计,站在出站口,提着纸灯笼,尖着嗓子叫喊:
“福临门饭店,——接客!”
“五洲大旅社,——接客!”
“好再来夜总会,——接客哪!”
“……”
站台上,十多个斜挎着盒子枪的侦缉队员,还有将短枪、短棍挂在皮腰带上的警察,一个个绷着脸,斜着眼,在检查过往旅客。
出站口的一根横梁上,挂着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每一颗人头下方,都写着“###某某某”的字样,还在名字上打上一个大红叉,惨不忍睹。
熟悉长沙城的人都知道,凡是热闹地方,尤其是车站和码头,交通要道口,常常挂着人头,贴着标语,还有打着红叉的“捉拿###头子”的悬赏令。
来往行人,几乎个个脸色沉郁,忧愁而惊惧。
“马日事变”的腥风血雨从长沙开始,迅速席卷整个湖湘大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