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3 / 5)

+A -A

        帮助他人的行为取决于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情境做出准确的评价。

        (2)旁观者必须认定事件为紧急事件

        (3)旁观者一定要感觉到责任

        不介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责任的分散。

        二、攻击

        攻击(r)行为

        洛伦兹(rrz):《论攻击》(r):人类没有进化出适当的机制来抑制自己的攻击冲动。直到发明武器之前,这些抑制的机制也没有进化出来。

        研究者发现与洛伦兹不同的两点:第一,其他许多动物也具有同样的攻击行为。第二,人类对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力量要比洛伦兹认为的更强。

        求生的动机可能赋予了大多数物种某些暴力形式的天生倾向性。

        1、个体差异

        某些个体的攻击性比其他人更可能具有遗传基础。

        如果人们的丘脑经历了不适当的刺激,它们就可能不能够抑制消极的情感而导致攻击行为。

        存在于血液中的复合胺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可能会削弱大脑调节消极情感和冲动性行为的能力。

        最富有攻击性的男孩具有最强的应激反应。

        冲动性攻击(r)是个体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感驱动的,最激烈的反应为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r)是有目标指导和认识基础的攻击。

        2、情境影响

        (1)挫折…攻击假设

        挫折——攻击假设(rr…rp)挫折在人们获取目标受到妨碍的情境下出现,而出现挫折后人们比平时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

        人们对于失业的过度恐惧限制了由挫折所导致的暴力倾向

        (bp;(2)温度和攻击行为

        温度与人们的攻击行为之间有密切关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 第24章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