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2 / 5)

+A -A

        爱的阶段:情欲型爱——伙伴型爱

        那些把其他人视为包括在自我之内的人——最有可能长期对他们的伴侣承担责任

        依赖模型指出,承诺是基于一系列的判断的。该模型预测:当一种关系能满足重要的、在任何他人那里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那么人们就比较可能要保持这种关系。

        第十八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一、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br)的目的就是帮助别人。

        利他主义(r)——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

        1、利他行为产生的根源

        生死情境下的选择:亲缘关系效应

        互惠性利他主义(rprr)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

        利他主义为什么依然是人类基因组的一部分做出了另一个解释:女性相信那些有着明显利他主义倾向的男性会是好父亲。

        2、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巴特森(b)指出,有四种力量使人们为公共利益做贡献:

        *利他主义:一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自我主义:一种绝对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亲社会行为。

        *集体主义:一种有利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

        *规则主义:一种支持道德原则的亲社会行为。

        巴特森同情—利他主义假设的证据:当你对他人产生同情时,这种感情就会产生一种提供帮助的动机。立刻产生的利他情绪比抽象的公平目标更强烈。

        3、亲社会行为的情境效应

        旁观者介入(brr)——人们想帮助处于麻烦的陌生人的意愿——是和情境的每一个特性相关的。

        责任分散(rpb):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会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帮忙。

        (1)旁观者必须注意到紧急事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 第24章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