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1 / 2)

+A -A

        人正是因为金融危机,才选择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因为金融危机让他们有了‘心理危机’,让他们感觉,必须掌握更高的专业技能,才能具备更强的生存竞争力!08年,我们学校的新生注册率创造了历史纪录!”

        观众里突然有人出声:“可是,由于美国人由来已久的消费习惯即提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这次危机应该‘肯定’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哈!终于有观众被“激活”了!

        “噢?你那么‘肯定’?”校长哈哈大笑,“我来中国,听到最多的抱怨,是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不了解或者说是误解,其实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每次我听谁说‘美国人怎么样怎么样’,就觉得特好笑——美国有上亿人口,个体性格又千差万别,怎么可以只用‘美国人’这样一个简单的单词,来概括形形色色美国人的性格?美国人跟中国人一样,有的开朗,有的忧郁,有的大方,有的害羞,有的慷慨,有的吝啬……所以,金融风暴对不同的美国人,影响也是不同的。如你所说,那些透支消费的美国人,现在就惨了,但像我这样的,花的钱永远比赚的钱少,所从事的又不是金融类的大风险行业,金融风暴不但对我的生活没有影响,反而因学校的生源增加,我的收入也增加了。”

        第10章震慑行动(2)。。。。

        “可是,虽然美国人个体千差万别,但总有共性吧?不然,何以有‘国民性格’一说?”

        校长再次大笑:“如果你接受我们说‘中国人怎么怎么样’?那么,我也接受你们说‘美国人怎么怎么样’,如何?”

        现场笑声一片。

        郑伊抓住时机,调动其他人踊跃发言;一旦有冷场的苗头,她便立刻将话语权重新揽到自己手中,以保证交流过程的连贯性。她就像一个电视台睿智机敏的主持人,在跟被访谈的嘉宾斗智斗勇。她代表所有观众向对方探寻他们最想知道的答案,对方则巧妙迂回却不得不做出适当回答。

        她配合着自然轻松的手势,流畅地表达着她的观点。她用眼睛的余光偷偷窥视周围,她发现,那一刻,她征服了全场!

        她两个月来的苦心经营和卧薪尝胆,终于在一瞬间得到了所有回报。

        为了这次座谈,郑伊已经准备或者说蓄谋了很久。她精挑细选了十多篇介绍美国的文章,然后逐一背诵,并在烂熟于心之后,去大学找到曾经教过她的英文教授纠正发音。与此同时,反复诵读《天使溪》又让她有意无意可以脱口而出许多流畅精彩的美妙句子。比如小说里写道:“她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所以,她需要一些持久永恒的东西……”

        她对这句哲理进行了适当移植,让它变得因地制宜:“到底为什么要出国?到底有没有必要出国?我想,对这个问题,我们内心有着共同的答案——生命是短暂而无常的……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有着或轻或重的不安全感。所以,我们都希望拥有一些持久永恒的东西,来让我们感到坚强,感到踏实,感到安全。而到异国他乡所能得到的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储备,以及更强的生存能力,便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可以让我们感到坚强、踏实和安全的东西。”

        在一片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冷不防地,站出来一位情绪激烈“愤青”,其问题之尖锐,差点让豪情万丈的校长招架不住。

        他首先问:“校长先生,您刚才提到过,您对中国的文化很痴迷,那么能否告诉我们,您最喜欢的几部中国电影?”

        校长立刻列出了一堆名单:“《霸王别姬》,《蓝风筝》,《叶落归根》,《活着》。”

        “愤青”哼了一声:“我早就料到您对中国电影的喜好品味了:跟所有西方人一样,你们喜欢的中国电影,不是讲述中国的贫穷落后,就是反映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像在09年奥斯卡上大获全胜的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大肆渲染印度的贫穷与落后。仿佛东方题材的电影,要想在西方有市场,惟有定位在古老,比如《卧虎藏龙》和《末代皇帝》,或贫穷蛮荒,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红高粱》。请问校长,您难道从没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所喜爱的那些中国电影,为什么千篇一律是讲述一个过去的中国,历史的中国?你们为什么拒绝接受一个现代的中国,蒸蒸日上的中国?”

        校长愣了一下,但他很快对此作了解答:“我喜欢的中国电影,只有‘优秀和不优秀’之分,不带任何民族或政治偏见。”

        “愤青”却愈发咄咄逼人:“可是,西方人为什么宁死不愿看到一个真正的、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提起中国,他们拼命要往‘贫穷’与‘落后’方面靠拢?我可不可以这样说,西方人对待中国的这种心态,是一种可笑的夜郎自大和自欺欺人?”

        。。。想看书来

        第10章震慑行动(3)

        面对中国“愤青”的步步紧逼,美国校长始终坚持表现自己态度的客观性:“我承认,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由来已久,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隔阂,但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彼此的不了解依然存在,但毕竟情况在日渐好转,虽然速度与我们的期望相比,显得太慢,但包括在座各位的很多中国人和包括我在内的众多西方人,为了缩减东西方的误解,正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校长发自肺腑的表达博得了观众发自肺腑的掌声。

        郑伊则像作总结发言一般,针对刚才的激烈辩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我声明,对刚才辩论的双方,我不参与支持任何一方,我只陈述我所认为的客观事实:人的天性,是对自己不熟悉的事务充满好奇,所以,西方人被中国的古老文化和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十年文革’感兴趣,只是人之常情,如果中国人硬要将这种现象扣上‘种族歧视’的大帽子,我个人感觉,那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未免太敏感了,简直能称得上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了;但是,西方世界对当今中国误解多多,又的确是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作为中国人,别人怎么看我们,又何必那么在意呢?我们不是总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那些刚愎自用,顽固不化的西方人,拒绝承认真实的中国,就等于拒绝承认真相,而一个拒绝承认真相的人,除了送他一个单词‘愚蠢’,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法律没有将‘愚蠢’定为犯罪,我们又不能到法院起诉他……”

        郑伊的长篇大论用一个小幽默结束,换来的是满堂大笑。而她一直等待的那个终极结果,没打丝毫折扣,款款向她走来——屋子里的所有人,在注视她的眼神中,明明白白写着那两个大字:震慑!

        是的,她让这里的所有人感到震慑,尤其是吴湛。她看到瞠目结舌的他,满脸都是无法置信,浑身都是惊讶不已。她知道,她赢了!

        可为这场胜利,她到底付出了多少?她无法计算也不愿计算。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她可能做了三年的工作。这段日子将作为她人生中最艰苦的岁月,载入她的个人史册。这般辛苦为哪般?仅仅为了那个既傲慢又偏见的吴某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