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第二天,中籍翻译部便又能听到最新版本的“血的教训”。
“你们相信吗?菲利普!是他主动‘请’我吃饭;吃完了饭,我故意等着不埋单,结果呢?他也坐在那里干等。等来等去,还是我坐不住了,赶紧付了账——我的天!一个大男人,就那么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坐在那里,等我这个小姑娘掏钱包,害臊不害臊啊!”
“你那事儿算啥呀!听听我昨晚的悲惨遭遇:我首先接到杰瑞的电话,说浦东的普罗旺斯法国餐厅今晚有优惠。我打了车,从浦西路远迢迢赶去了浦东,结账时,你猜怎样?——原来乔治有那家餐厅的优惠券,买一送一,我点了两百块钱的东西,正好帮他付掉他点的那两百多块钱的消费!”
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中国人算是怕了自己的老外同事,一见对方靠近,就忙不迭地避之不及。
可作翻译毕竟不是一个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机械工作,很多由中国翻译翻好的文件,送到外籍翻译那里去“润色”时,老外们竟口口声声称“搞不明白啥意思”。
比如说,中国人谁都明白的“五十步笑百步”,你若直接按字面翻译,老外准发懵;但到底怎么解释他们才明白,这又是一大难题。后来几经查证,中国翻译们才得知,英语里的类似谚语是“pb(锅嫌壶黑)。”
再比如,我们说的“班门弄斧”,要翻成“wbp;所以很多情况下,中籍翻译和外籍翻译必须反复沟通,才能把一个复杂的意思弄明白。
然而眼下,中外翻译因为私下里关系紧张,竟然纷纷采取“回避”战术:能不去找对方,就尽量不去找对方。
私人恩怨正在影响部门协作,郑伊主管和杰里米主管都意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都晓得两个部门主管必须坐下来,开诚布公,好好沟通。
只是,谁先启动“破冰之旅”,两人尚在观望之中。
周一下午,各部门主管向吴湛作了一周工作汇报后,在走廊里,郑伊叫住了“小杰”主管。
“杰里米,咱们必须聊聊。”
第18章文化冲突源于不了解(1)
杰里米和郑伊的“聊天”地点选在pb附近的一家茶餐厅。
谈到两部门间的格格不入,杰里米也很无奈:“我们真的很希望跟中国同事搞好关系,可尽了那么多努力之后,却发现中国人根本不想跟我们打交道!”
好家伙!恶人先告状!
“所以杰里米,你从来就没认为,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妥?”
“我?我可是费尽心思,试图打破两部门的僵局!又是组织自己的生日派对,又是积极参加琪琪的生日晚宴……”
郑伊心中叹气:看来这“小杰同志”是真的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那么,要不要开门见山地点出问题所在呢?若那样做,就等于是在指责对方小气吝啬,对方会不会感到尊严受伤?可不点出问题所在,对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思来想去,郑伊决定作回恶人——敢于作恶人的人,也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好人谁不想做?可大家都做好人,那么,争端谁来解决?
冒着将骄傲的美国人彻底得罪的风险,郑伊一针见血:“其实事情就坏在那两次晚宴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