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种情形,恐怕足以令喜欢在历史真实上较劲的观众痛心疾首,并在这个意义上有理由将这部电视剧与那些俗滥的“戏说”等量齐观。按照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经典定义,现实主义作品要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之上,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应用这一理论,《江山风雨情》置上述已为史家公认的历史细节真实于不顾,自然难逃讥评与诟病。
然而,让人特别不省心的是,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江山风雨情》却又极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高度真实的晚明帝国图景——
——猥琐阴暗的士大夫,下贱龌龊的帝国官场,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遍地流民,生气勃勃的满清政权及其领袖人物……电视剧中许多时空倒错、张冠李戴的人物与故事,几乎都能在晚明社会生活中找到影子;加上导演与演员虽有时失之矫揉造作、但大多还算恰如其分的表演与煽情,于是,大明王朝走向末路时的世纪末景象就这样极其逼真地再现出来了。一个不算离谱的判断是:那时,本来应该是国家栋梁、民族精英的文武百官士大夫们,其主流群体已经卑贱得远不如稍微好一点的妓女。彼情彼景,在电视剧中有了真正上佳之表现,称得上情何以堪!
对崇祯皇帝性格发展的描述,可能是电视剧最成功的一笔。崇祯皇帝有他特别令人同情的一面。这位皇帝在位十七年,几乎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他的勤于国事、严于律己,在中国历朝历代帝王中并不多见。然而,战略头脑与眼光的缺失,刚愎自用、过敏多疑、虚荣残忍、寡谋善变、器小易盈、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的综合素质,可能是导致他成为亡国之君的重要原因。在与皇太极、多尔衮、李自成、张献忠、天灾人祸和帝国官场士大夫们极端错综复杂的博弈中,这些带有重大缺陷的综合素质被日益推向极端,而终于导致了整个大明帝国的万劫不复。
就这样,太多地方历史细节失真的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经过创作者的艺术提炼与加工后,奇妙地完成了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的尊重与思考。尽管还没有播映完毕,但仅仅到此时,《江山风雨情》对大明帝国晚期历史画面的展现,已经是可圈可点。创作者或许是有意踢开——至少是不囿于历史细节的艺术创作功底,着实令人赞叹。假如这些不能唤起人们对帝国政治传统的永久置疑,那么需要置疑的就只能是观众的智商了。
与表现康熙、雍正、乾隆、慈禧、汉武帝等几部心灵智慧全部猥琐的帝王戏比较起来,《江山风雨情》的创作者们表现出了理性与良知。他们让人知道,除了金钱之外,创作者们还在用头脑与心灵创作,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如果不是更加、至少也是同样值得关注的;使人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魅力,感受到了一种胸襟的雅致与温暖;使我们知道,帝王是靠不住的;从而,不再期待那些“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帝王们“再活五百年”。
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历史写作的变化(1)
——关于《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的对谈
李亚平〓刘苏里
《帝国政界往事》的意义在于:这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出版二十二年后,大陆读书人(而非学者)写出的关于一个朝代的里程碑式作品。
刘苏里(以下简称“刘”):与传统史学写作不同的另一种历史写作,其文本之鼻祖乃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二十余年来,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的作品,早期有张建伟五卷本的“晚清历史报告”;中间努力的人有吴思、顾宏义等;最近的范本是谭伯牛的《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和刘忆江的《袁世凯评传》,你的《帝国政界往事》(以下简称《帝国》)应算最新的了吧?
当我这样叙说时,并没有举另一个类型的文本例子,也就是演义型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自然与传统的史学写作不同,而我更欣赏的是上述类型的历史写作,甚至可以说,只有它们才能被称为历史写作(以区别于学院派的历史研究式的著述)。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你写作《帝国》过程中,你有无一个较确定的文本样式,如果有,是如何贯彻始终的?
李亚平(以下简称“李”):从文本的角度讨论这本书的写作,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我很乐于承认《万历十五年》对我的影响。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说:要是没有《万历十五年》的话,你这本书就厉害了。我立即回答:要是有人认为我模仿《万历十五年》很像的话,那是我的光荣。因为对于我来说,黄仁宇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有大智慧的人,而不是到处可以看到的两脚书橱,更不是骗读者口袋里钞票的文字混混。遗憾的是,这两种人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从《帝国》出版后收到的许多来信判断,我相信许多读者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下载
最初读《万历十五年》是1983年,大学毕业第二年,当时我没读懂,不明白他想说什么。原因是那时被装了满脑袋教科书里的所谓历史知识。后来,过了许多年,费了极大的力气才算把脑袋里的垃圾清理出去了一部分,再装进去有用的东西,这样才算学会了如何像个正常人那样思考。只有到了这个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