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场院,找到一个人问:“请问,崔茂林在不?”
那人便喊:“茂林,有人找,口里的。”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走过来,穿着带补丁的衣裳,胶皮底儿实纳帮儿鞋,脖子上还围着一个帆布垫肩。
“你是李木子同志吧?我妹夫小于早就打来信啦。”说话带着山音,舌根硬,侉。
“是我,来这儿耍手艺。还要请您多关照。”
“带介绍信了吗?”
“我掏出生产大队的介绍信,他接过来,说声等等,便回到人群,大概是在跟村里的治保主任打招呼。然后他又跑过来,说:”走吧,先去我家,我已经给你联系好了营生。是张家,离我家不远。“
他赶着毛驴就走,驮架上有两大笆篓子玉米棒子。我在后面跟着他。背后传来女人们叽叽呱呱的笑声。
一路上坡,累得我气喘吁吁,额上冒汗。走了大约二里地,,进了一个砖砌的二门楼。他喊了一声:“妈,我妹夫那村的客人到了。”他把我让进正房,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给我倒茶,还用笸箩端来梨和苹果、柿子、枣倒在炕上,我喝了一口茶,是山楂水。
“吃吧,个人家产的,你们大地方人,难得到俺们这小山沟里来,跟我姑爷一个村的?”
我点点头,打量这间光线太暗的屋子。这是五间正房的东屋。正面是一个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子,墙上吊着一个方型喇叭匣子。靠东墙有一个香椿木的二连柜,原木红色自带木纹。柜盖上放着一个古帽镜和一个掸子瓶。窗户纸上糊的窗花已经没有了色彩。炕墙上贴着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李铁梅的剧照。雄赳赳气昂昂的。
“多大啦?”
“32岁。虚岁。”
“怎么还没成家呢?”
“岁数大,又是右派子女。”
“有手艺还愁没个媳妇儿?”老太太坚定地说,“我姑爷来信说,让我给你踅摸一个,这事儿能办。”
我欣喜地点点头,喝了一口山楂茶,挺酸也挺甜。
“这儿,现成的就有一个大闺女,就是东边老张头儿的二丫头,叫张翠花,十八啦,别提多俊啦。七仙女似的。前几个月,我闺女回娘家,她妈还嘱咐来着,让在你们那地方给瞅一个对象呢。&p;;
我心想:我比她大14岁;哪儿成呢?”
“你可得瞒着点岁数,就说26岁;成份也要瞒,就说是贫农。”
我说:“这怎么成呢?太不地道。”
“你呀,也太拗啦。这年月,有一句真话吗?净假话。再说,凡是上这儿找对象的,哪个不是有疤瘌有毛病的?要是好样儿的,不是都在当地说上媳妇了吗?”这老太太直不楞登的一番话呛得我半天换不上气儿来。闹了半天,在口外,这个远离家乡300里的地方,人们还认为我是等外品、处理品,这右派子女的帽子就像宋朝囚犯脸上刻的金印一样,抠不掉,挖不去,走到哪里也带着。又像孙悟空头上戴的金箍儿,怎么也摘不掉,主动权掌握在唐僧的口中,什么时候念紧箍咒,孙猴子就得疼的满地打滚儿。真惨?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