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类,古希腊文有个对应的词:p,意思就是独一无二,难以收纳入任何类别任何范畴。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里如是说:〃……很有性格特点,根据他的特点将他归类并不难(〃他〃〃很冒失〃,〃很精明〃,〃懒惰〃,等等),可我偶尔发现他的眼神里有时竟流露出这样的〃纯真〃(没别的形容词),以致我无论如何都得在一定程度上将现在的他和原来的他区别开来,与他的本性区别开来。在这种时候,我对他不作任何评论。纯真就是纯真,p是无法诉诸描述、定义和言语的。〃
虫工木桥◇bp;第8节:八月(2)
这段话涉及西方情爱观念的核心:归类与不可分类。所谓归类,其实就是我们常常会被问到的:〃你喜欢哪一类型的人?〃似乎在我们爱一个人以前,首先爱的是一个类型,一种体相,一种性格和特质。这样的类型也许像柏拉图的〃理型〃,不存于此世,只能在脑海之中飘浮。然而,正如符合严格教学定义的圆形只存在于理念层面,世间却无一圆形真正完美一样;你若凭你喜欢的类型寻找,也终将一无所得;即使找到,有一天也必将发现他原来不是理想中的那个人。因为理想的类型,顾名思义,在理想的世界里面。
可是或许有那么一刻,我们会发现一个不能归类的人,甚至与理想的类型完全沾不上边,但他那点无法分类的东西却吸引住了自己。就像巴特所说,那点东西是描述不了的,甚至连〃东西〃二字也难以应用。这就是惊人的纯真了,意外而且突然地闪现,令人目眩神迷。无法描述,故此不可归类,因为语言总是类别。文字言语不可染,p乃不可分类的纯真。
禁欲
八月四日
很多人都知道〃哲学〃二字的希腊文本义是〃爱智〃(pp),对智慧的爱慕。然而,这种爱是什么爱呢?
在我的理解里面,它和我们曾经说过的p同根同源,同样是一种得不到满足的爱,因为对象永远在彼处,或许看得见,可是追不着,犹如夸父逐日。因此哲学教懂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谦卑,因为你虽爱慕智慧,但你永远得不到智慧,他总在你的掌握以外。故此,哲学家是〃爱智之人〃(ppr)而非〃智者〃(p)。
我一直以为在自己与自己所追求的智慧之间,不可有任何干扰,更不得玷污;以至于偶尔受人称赞〃有学识〃的时候,也会因感到不洁而苦恼。长此以往,遂诡异地养成了一种知识上的禁欲态度,总是想象有那么一天,我应孤身独处,把剩下的岁月全部用在一部典籍的校注之上。仿佛爱一个人,却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欲。对于知识与智能,吾人也不应滥情,随意张口就说:〃我爱智慧〃;反该默默地谦卑地爱他,自己构想那最终的完美结局。
※虹※桥※书※吧※b。r※
第9节:八月(3)
又是罗兰·巴特:〃禁欲是自杀的一种改头换面的替代品。不因爱而自寻短见也就意味:下定决心不去占有对方。少年维特自杀的那一瞬间,本来大可以选择放弃对他的意中人夏洛特的占有欲:不是禁欲就是死亡(可见这是个多么庄严的时刻)。〃
然而,终究徒然。因为禁欲那种弃绝占有,任其自来自去的态度
反而是欲望的极度扩张:不占有对方,却试图将对方一直默存心中。
何苦?
真理
八月五日
当恋人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纯真,他就会以为自己得到真理,他以为自己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真实,拥有了一座他人既没发现更不理解的隐秘花园。
这时外人或许就会嘲讽他:〃什么?这有什么特别,谁都知道他很纯真,我们谁都看得见。〃但他坚持己见,不屑争辩,因为他知道自己看见的只属于他自己,独一无二,不可形容。更重要的是这种真实的纯真,对方最绝对的特点,同时使恋人得救,把他也投进了一个真实的场域。
情形一如人神之间的灵契体验。正在祈祷或者冥想的信徒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信徒,也了解此时此刻还有无数人也正进入这个神秘的领域。可他硬是觉得神只在听他一人的言语,又响应他的思绪。这超?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