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是负重的爬行者,需要有东西扛起他们,需要有东西能承载他们背负的苍茫。
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些七十年代的孩子批评某些被一些人看作他们代表的人物。有人说他们恶心这些人,有人说他们宁愿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胜过《上海宝贝》。然而他们不曾在某个时候歌唱?歌唱一些游移于边缘的图腾?
有时候宁愿七十年代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虽然他们有太多不同。其实不喜欢七十年代的人扮演批评家或卫道士,对着和自己一样的孩子。
天真的孩子不该争斗。
何必总是指责?总是埋怨?总是在钢铁与糖之间争论不休?或者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
都只是孩子罢了。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有一天。那时候他们或者会不再冲动。不再为物质化的生活争论不休。无论是钢铁或是糖。但是他们也不再有青春。
又有谁忍心责怪他们对青春的定义?又有谁能够阻止他们?只因他们是一群勇敢的孩子。天真,是他们的力量。
三、我们没有未来
有人说八十年代出生的是老子。
他们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群。是真正的新新人类。
我害怕他们的说法会湮没他们美丽的青春。
他们之于生活,有太多太多被替代的阴影。或许他们中有许多还不会叠被子,不会烧榨菜蛋汤,还在校园里嘻嘻哈哈看似高枕无忧地生活。
只是因此,他们比七十年代的孩子有更多的自由,也许会有更早的思考。
他们很早就为太多的生活方向混搅得焦灼而不安。他们因他们的自由而过早地发现他们的不自由。
因而他们比七十年代的人对生活有更早的认识,他们比他们一心标新立异的兄长更为现实地生存。
&;第32节:湮没的青春(2)
他们比七十年代的孩子有更多的大学生,却有更少的人吸烟。
相比于七十年代孩子的天真,他们倒显得更为现实。
他们像看当年的手抄本一样怀着纯粹的娱乐心理看着卫慧、绵绵,甚至只是翻阅其中的性描写,他们自得其乐地放纵欲望,合上书后他们没有任何冲动,甚至没有任何想法。为那两本书争论的都是七十年代的孩子。八十年代的老子对他们只是不屑一顾地置之一笑。
他们并不是没有思想,只是他们更关心眼前的生活。
他们最爱看的七十年代的作者不是卫慧,不是棉棉或者石康,他们宁愿看安妮宝贝。
因为安妮的文字能给人更多绝美的感动。纯粹为了文字的美丽,为了那种空洞的诡丽。
他们面对巨大的现实阴影,不像父辈那样呐喊,不像兄长那样深陷,他们更愿意去寻找阴影中丝缕的阳光,给他们以温暖和慰藉。
他们有了更多选择生活方向的权利,却也有了更多的焦虑和更多的不自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