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1 / 2)

+A -A

        雪夫斯基,他深刻地感受到《短程生命中的漫长一天》的全部痛楚,也深刻地理解那个叫作让阿冉的男子对世界的伟大而朴素的想法,他可以放弃成为一个左倾革命者,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但决不会放弃对生活中每个细节的精雕细刻。

        1967年的每个早晨,尤大宝的早餐结构基本这样:四分一根的油条加上五分半张的薄饼。

        下载

        他将薄饼裹着油条细细地咀嚼着,他不吃泡饭,从来不吃。

        在逍遥江湖的那些日子,尤大宝没有象当年许多〃逍遥派〃那样去组装一辆永久13型或18型的自行车,这种组装尽管也是一种趣味,但对他来说,毕竟过于无产阶级化了,他的趣味是在自己的天井中放上一口大缸,让大缸中游动起不少金鱼,是1967年的时髦:高头龙睛、水泡眼。

        有一天,尤大宝回到家里,看见所有的金鱼都翻起白肚子,十二条巴掌大的金鱼死于非命。尤大宝大惊失色同时又困惑不解,后来他才知道〃杀手〃是自己的弟弟尤忠宝,由于他无知地将“烫婆子〃中的隔夜水倒入水缸,尤大宝的情致就葬送在了1967年的这个漫长的冬季中。

        瑞华坊躲藏起来的尖头皮鞋(4)

        但那个寒冷的冬天,尽管第一横弄的墙壁上挂满了长长的冰柱子,尽管零下8度的绝对温度使得水管全部冻结,然而,在他的厢房中那股香味却悠然而安祥地弥散着,是革命者发誓要铲除的香味,是###社会深恶痛绝的香味,也是咖啡豆经过蒸煮后散发的香味,它让尤大宝忘却了生活中许多的不快和压抑,它让尤大宝再次回到过去的生活,“小开”的生活。

        在尤大宝的人生历程中,西方派的姑父始终是他的一个偶像。60年代早期,大学毕业、精通6国语言、在上海锅炉厂中心试验室任主任的姑父,总是长棍面包一夹,口中咬着优雅的板烟斗,同样优雅地走出瑞华坊。这个景象让尤大宝着迷,使他感到生活原本就该这样:一如烟板斗中飘散的哈瓦那雪茄烟丝般的幽暗香甜。

        1967年的冬季,主动将自己与大时代隔离的尤大宝,在家中,一如既往地品尝着他钟情的咖啡。他将从〃长春〃买来的咖啡豆放进那只钢精咖啡壶,倒进适量的水,随后,看着由于水温变化后咖啡壶顶部那个玻璃球中的颜色变化,看着咖啡壶中的汽体如何在玻璃球间上下回旋,他细腻而真切地感受着咖啡的香味在房子中一点点地弥散,以致最后房子完全地被咖啡香味所淹没。

        27年之后,当尤大宝回忆起当年煮咖啡的情景,他依然是那么的陶醉:〃当咖啡的浓香充满一房子时,没有人可能了解我内心中的感受,那种完全放松、沉醉、快乐的感受。”

        尤大宝从来就是一个正宗的咖啡品尝者,他喝咖啡不加牛奶、炼乳和方糖,他要的是咖啡中的那股苦涩的芳香,从1965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是这样。

        1967年以后,尤大宝告别了自由、散漫的〃社会青年〃的生活,进入新华铸造厂。由于种种原因,尤大宝不再自己蒸煮咖啡,但对咖啡的热爱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不会忘却70年代那些阴暗、诡秘的日子里,每当家中发生争吵,他每每骑上朋友买给他的那辆〃永久〃自行车,在嵩山电影院和大众电影院一带的〃金钟〃咖啡馆、大光明隔壁的〃喜来临〃咖啡馆、黄陂北路的〃海燕〃咖啡馆或者著名的〃马当路咖啡馆〃(简称马咖)之间寻觅着,通常,他会选中一个咖啡馆,化上1元5角,要上一杯小壶咖啡加两块蛋糕,慢慢地呷着咖啡、吃着蛋糕,随后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中。

        那些日子,他感觉着〃金钟〃的明亮和〃喜来临〃的优雅,他尤其喜欢〃马咖〃中的那份嘈杂和混乱,这份嘈杂和混乱给了他一种安全的感觉,此外,在那里他还能得到许多信息,是70年代的“小道消息”,它们中有的来自当年神秘兮兮的《参考消息》,有的则来自坊间的传闻。

        多少年以后,但尤大宝的儿子已是一个成熟的青年,某天送了一只电子咖啡壶给父亲,尤大宝尽管理解儿子的一孝心,然而他对电子咖啡壶没有任何感觉,对尤大宝来说,电子咖啡壶太没有趣味了:既看不到蒸煮咖啡时白雾缭绕的景象,也闻不到咖啡煮熟时那股让灵魂眩晕的浓香,而没有了这一切,也就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活中最本质的某些东西。这是尤大宝的感受,这份感受源自1967年,源自一个“###万岁”的时代。

        老虎天窗下的生命激荡(1)

        彭寿康与张震却不是“小开”。某种意义上,他们永远达不到尤大宝在生活上的那份审美境界,但在遥远的1966年,在###笼罩的岁月中,他们与“小开”尤大宝一样地有着自己的青春冲动,更有着六十年代的时尚追求。

        1966年,彭寿康还是上海某纺织中专的一个学生。与所有的学生一样,他必须面临这个时代的重大选择。但他几乎无从选择,因为他差不多是一个“黑五类”或“黑七类”的子女,由于彭寿康的父亲的地产超过商业财产,因此,他的成份就不幸地被定性为“地主工商”,这样,彭寿康就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到了那个时代的最大时尚之外:以革命的名义扫荡一切害人虫。

        生性闲淡的彭寿康没有过多伤感,更没有如同当年许多“小开”那样对自己的家庭进行破坏性的冲击以表明自己的革命态度。假如时代不容许他追求“造反的时髦”,他可以追求“消遣的时髦”,他称自己为“隐士”。

        “隐士”彭寿康把玩的是那个时代青年最向往的时尚:无线收听技术。

        早在1964年,当革命的大潮还没有将它的涛声凶猛地送来时,在当时一个日本工业展览会上,彭寿康就看见了带有耳机的单管半导体。他惊诧不已,同时,渴望能够凭自己的能力也做它一个出来。

        1966年至1967年,彭寿康将父母给的全部零用钱节省下来,用于购买单管半导体的零件,购买线圈、矿石、胶木板、铜铆钉以及耳机,这些东西中耳机最为昂贵,一付耳机的价位相当于当时普通人月最低生活费的一半。彭寿康一直还记得他是怎样爬到长阳路的三楼屋顶,一边清晰地听得脚下瓦片被踩裂的声响,一边听着远处不时传来的高音喇叭的嚣叫,他无心旁鹜,只是将全部青春的激情用于矿石机天线的安装,用于如何与另一个世界的沟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上海七情六欲 第8章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