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父是李家本家的一脉单传,李静上边,除了两个年长出她许多的兄长,就是他的双生哥哥。也就是说,李静,是李家本家几代来唯一的女孩儿,虽说这是一个男权时代,但是,所谓“物以稀为贵”,况且李静又是李氏夫妇在生过两个儿子二十多年之后的中年得子。李父本身又是一个难得的唯物主义者,没有宗教信仰。
于是,李父拒绝了让刺密谛带走李静的提议。
但是,刺密谛却说,即使不让他带走李静,李静也不能养在李家。作为佛祖的本生,她本应托生为一个男孩儿,身为女儿身的她,根本不能承受佛陀万千元神的一缕;除非离开本家,不染七情六欲,做男孩儿将养,否则,李静活不过成年。
李父本不欲理会刺密谛的话语,在他心中,宗教不过是愚人、恐吓人的存在;可是,李家的太夫人笃信佛教;而李静的父亲,又是一个堪入“二十四孝”的孝子。
最后,在李太夫人的命令下,李静出生当晚就被抱到了秦家。
质胜于文
知道了缘由的李静,并没有如那些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一般哭闹,甚至都没有在任何人面前表现出来她知道了这件在她看来极其滑稽愚蠢的事。她的生活,依然跟以前一样继续着。
偶尔,李静躺在秦家假山后面的斜坡上晒太阳,透过指缝看变成彩虹色的光线时,会露出一抹无奈嘲讽的笑容。
李静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也不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只是,在她,信仰是别人的自由,不信教的人不见得比信教的人更懂得事理,不见得比信教的人更美好;同理,反过来在她也一样成立。
所以,李静对于宗教抱持的是一个中性的态度。
但是,即使这样,作为知识,她知道《佛本生故事》里,佛可以本生成猴子、海怪,甚至可以本生成芦苇。佛有万千化身,不一定会本生成人。
那个番僧,应该比她更清楚才是。
可是,那个与把《楞严经》带到中国的大师同名的番僧,显然是一个没有慧根的鲁钝的和尚,不对,印度人的话,应该称作婆罗门。其实李静还是错了,婆罗门是对印度教出家者的称呼。而那个番僧,是佛教徒。
真正让李静觉得想笑又可悲的,不是刺密谛;而是她的父亲。
李静这些年见她父亲的次数,用手指头都能数过来;可是,哪怕是只言片语的交谈,李静也听出来了,作为一个喜欢荀子、王充的人,她的父亲,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所以,李静可以肯定,她父亲绝对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她的父亲严格的遵守着与李太夫人的约定,为了不让李静受到尘世七情六欲的侵扰而早夭,自觉断绝了对李静表达父爱。一年见李静两次,每次见面都扳着一张脸。
李静的父亲,李寂的宗教,是孝道。
如李静讨厌的《孔雀东南飞》的焦仲卿、写《钗头凤》的陆游一般,在李寂的心中,自我的感情、是非对错的判断,都是在对长辈的没有理由的孝悌服从之下的。
李静并不否认李寂的痛苦,可是,每次偶尔想到李寂,她都只能露出没有丝毫同情心的嘲讽笑容。
幸而,尽管李静因为前世的原因,虽是从心中更亲近父亲;但是,作为一个已经决定独立的魂灵,李静并没有那种小孩子的撒娇心理。连她前世相依为命十几年的父亲,都在她不经意间与别的女人建立了家庭,这一世的父亲,她更是没有抱什么期待。
按理说,李静是中文系出身,又是保了研的人,应该更喜欢学文才是。可是,李静却经常逃课,一个月最多有十天是在课堂上听课的,而这十天中,最多有三天是没有睡着、没有走神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