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2 / 3)

+A -A

        秦家西席的夫子,是一个到了四十岁还只是秀才的人,秦夫人朱氏的本家亲戚。朱夫子长得瘦骨嶙峋,流着山羊胡子,一脸寒酸相。李静第一次看到他,就想到了孔乙己。

        上了半个月的课,李静已经判断出朱夫子就是韩愈《师说》中所言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那类教师。

        开始半年,李静真的认真学习了,学习句读,熟悉、习惯书写繁体字;在那之后,李静基本上就处于弃学的状态了。

        好在,秦勇宠着李静;朱夫子虽然有文人的酸腐,毕竟,已近知天命的年龄,也知道谋生的重要,并没有因为李静的不学无术而弃秦家西席的职位;还有一点,李静不喜欢听,就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走神,绝对不会打扰朱夫子教授秦汉和秦芳,也不会拿自己的理论为难朱夫子。

        所以,朱夫子虽然对李静的鲁钝、顽劣很看不过眼,但也没有跟一个孩子一般见识。

        所以,李静即使逃课了,除了偶尔朱氏说她几句,李夫人到秦家看她时无奈幽怨的看着她之外,并没有人更深一层的责备她。在大人们这样有意无意的纵容之下,李静上课更加的懒懒散散。

        (bp;但是,这样的李静,在开始跟楼寒习武之后,却是一反众人认识的认真、刻苦。让她蹲一个时辰马步,她会自动多站一炷香的时间;让她打木桩,即使手都青肿、甚至出血了,她也不喊一声疼,继续练习;教给她运气的法门,让她晚上打坐,她就真的能一晚上不睡觉坐在床上打坐(虽然,到后半夜李静一般是就着坐着的姿势已经入睡了);给她一个超出她力气的大刀,她就努力锻炼自己的臂力到应用自如;跟秦汉对打打不过受伤了,她也是咬牙接受包扎从来不叫一声疼……

        这样的李静,虽然不能说多么有天分,但是,四年下来,竟也让楼寒除了看家的本事之外无一相授。

        李静十岁生日这一天,秦勇第一次送了她生日礼物,一对为她量身打造的金锏。这份礼物的分量,李静在秦勇去世那一天,才从大表哥秦广口中得知。

        从十岁生日这一天开始,李静便改拜在秦勇的名下,由他亲自相授武功。

        除了另投名师,李静十岁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对她而言很重要的事——这一年,李静

        总算知道了她转生的年代,正是李娜心心念念的宋代。因为她所在的宋州,被当时的朝廷升格为应天府,就是为了纪念宋太祖在宋州顺应天命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可是,一向不喜欢那些皇帝年号、历史年表的她,不知道她十岁这一年的景德三年是哪个皇帝的年号,换算到公历又该是哪一年。

        不过,这也让李静小小兴奋了一把。

        前面说过,苏婕是一年四季都让人看不出她换过衣服的人,眼睛也是,换了从来没有人发觉;另一方面,苏婕还是一个对时间观念刻板到有些偏执的人,偶尔记日记,她的时间一定是精确到秒的。在大家都已经习惯用手机代替手表的时代,苏婕的腕上,一直戴着她母亲在她七岁那年买给她的那一块古董手表。并不是像别的失去母亲的孩子那样作为护身符,只是单纯为了看时间。

        在苏婕,只有知道具体的时间,才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判断一部作品的真正的价值。所以,对于她喜欢的那些作家的生辰以及去世时间,对于她喜欢的作品的出版时间,苏婕记得非常清楚。

        苏婕,是一个活在时间轴上的人,让她更有存在感的,不是锦衣玉食或者名利财富,而是具体的时间。

        但是,前面也说过了,苏婕不喜欢中国古代文学,所以,对于老师吩咐以外的书目,她不会多看一眼。对于文学史后面的年表,更是除了她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诗人、作者之外,她翻都不翻。

        在转生的苏婕,也就是李静的意识里,应天府,只有明朝的南京因为朱元璋在那里称帝曾经被叫过;北宋的应天府,她也是真正经历了才知道的。

        知道了自己生存的大致年代,李静心中难免小小想象了一下与历史名人的邂逅,李静喜欢的古代文人,宋代的话,就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勉强也算一个。

        柳永(987?…1053),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穿越之范家娘子 第4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