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
辛弃疾(1140…1207),
李清照(1084…1155)。
柳永、苏轼是北宋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间,辛弃疾是南宋人。
虽然李静猜不出景德三年是哪一年,但是,按照当时人称京城为东京而不是临安,她大致猜到了自己生在北宋。
柳永比苏轼大五十岁,在文学史年表上不过几页之间;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李静算了算,虽然两人有共生的时间,可是,她还是决定不贪心,屏弃柳永,只在心中祈祷自己与苏轼生活在了同一时代。
其实,李静还可以祈祷自己生活在两人之间的,比如,她正好出生在了1007年,这样,两个人就都有机会见到了。不过,李静显然不是一个特别灵活的人;更主要的,不是一个贪心的人。
李静祈祷完了之后,莫名其妙的,她的耳中冒出了久违了的李娜的声音,“还有我家范大人”,躺在斜坡上,李静失笑出声。
对于李娜如偶像般心心念念的那位范大人,李静只知道他的《岳阳楼记》和他的“碧云天,黄叶地”,后一首只记住了那两句的词,还是托了王实甫《西厢记》的“碧云天,黄花地”。
至于那位大人的生平,作为文科出身,李静记住了一个失败了的“庆历新政”,其他的,她完全没有印象;而且,她也没有做李娜的手脚,为她取得范大人签名合照的意愿。毕竟,要是她活过这一世再转生的话,应该也没有机会见到李娜。
某些方面,李静缺乏想象力的不像一个青年人。
李静心中的略过,自那日之后,李静比平时更加努力练功,并且开始了收集她所能看到的所有的词。
不仅如此,李静还学了鼓和琴。虽然心中期待着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代,李静学了鼓,练足了丹田之气;同时,另一方面,万一她是与柳永生活在了同一时代,她希望见到大师的时候,自己至少会弹唱对方的一首词曲。为此,李静还学习了词谱、音律。
一度,朱夫子以为李静开窍了。可是,在知道李静只对词谱、乐谱感兴趣之后,心中对于不学无术的李静的失望,比之前更胜。
就像戏子在明清时期是下九流一样,在宋代,填词作曲,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那些唱曲儿的,更是只出现在叫瓦肆的下九流的地方。正统文人,作诗更优于作词,虽然,在后世历史中,宋词才真正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文学成就。
(bp;朱夫子失望,朱氏皱眉,连一向最喜欢李静的秦芳,都用幽怨责备的眼神看着她,可是,李静还是钻进了音律之中。除了练武的时间,李静经常拿了银钱到瓦肆听人弹琴唱曲,到书坊买了音律方面的书自己啃,甚至死皮赖脸拜了一个琴师艺人为师。
几月间,河南郡王府养在外的最小的世子流连瓦肆的狼藉声名就传了开来。不得不说,要论起八卦精神来,古代人可是丝毫不输于现代人的,而且,那夸张的手法,也绝不亚于现代的娱记。
不过,尽管名声在外,不管是身为父亲的李寂,还是作为监护人的秦家夫妇,都没有开口说过李静。
她的那个“佛祖本生”的身份,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让人更加远离她了,莫名其妙的,秦氏看着她的眼神,甚至有着惧怕。
李静又不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