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无遮拦,犯了君王大忌,可算是咎由自取,也算得上半个罪有应得。
可是,皇上因为一个莫名奇妙的流言就让我死,我还是觉得太莫名其妙了。
我知道您这样的上位者,一旦认定了一件事,别人说什么都没有用了。我只求您不要再把这个流言扩大,我一个人死就算了。我父亲、兄长,都是才智平庸之人,也没有我太爷爷那么轴,他们是皇上治下的子民。当年先皇都能放过李家后人,皇上仁厚圣明,求您不要延及李家其他人。”
听了李静的话,皇帝呵呵笑道:“朕什么时候说过要赐死你了?你也说了朕仁厚圣明,圣明二字,朕不敢当。仁厚二字,朕非自满,却觉得当之无愧。况且,在你眼中,朕就是那么昏庸糊涂的帝王吗?”
李静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说出了刚才的话,却得到了皇帝这样的回应。她愈发觉得混乱了,而且,混乱中,还掺杂了些忐忑。
“草民年幼无知,枉揣圣意,望皇上责罚。”摸不清楚,李静干脆起身跪在地上,不再回应皇帝的问题。
“起来吧,你没看到书房中就你我二人吗?朕把贴身随侍的孙汀都打发出去了。其实,就是想见见你,跟你说几句话而已。你对朕失言失礼,也不会有人知晓;你即使跪在地上,如若朕非要治你个失礼之罪,也没有人为你正名。”皇帝说着,对李静摆摆手。在他温和的笑脸上,李静好像看到了那种耍弄别人的快意。这样恶质的情绪,真的是一个帝王该有的吗?
李静听皇帝的话起身,重新在那个矮凳上蜷着腿端坐好道:“不知皇上召见草民,想说些什么?”
“先皇临走前,对他这一生做过的事,做了一个回顾。对吴王做得那件事,让他至死耿耿于怀,嘱咐朕要对李家做些补偿。你们兄妹二人,恰巧是在先皇驾崩当年出生。
朕本来想着当你满二十岁之后,再对李家做封赏补偿。如今,你恰巧进京,又传出了那样的流言,朕就想借着这个由头,见见你。也想借着对你的封赏,平息流言,圆了先皇的遗愿。”
皇帝说得理由,李静半句都不相信。赵匡胤的死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谋害,是一个谜。赵匡胤去世时,他的儿子应该已经成年,可是,却是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了皇位,赵匡义称帝后,还逼死了赵匡胤的儿子。连自己的兄长侄儿都能下得去手的人,会为了一个外人的死耿耿于怀吗?
不过,就算心里不信,皇帝说了,李静就当做这件事是确有其事。所谓“君无戏言”,她现在本来就是别人砧板上的肉,更加没有质疑刀俎的权力。
“皇上至孝,是天下万民的表率。只是,草民愚钝顽劣,早已被李家赶出家门,皇上有心补偿李家,还是补偿给其他人好一些。”
“朕知你不慕富贵名利,不喜羁绊束缚。只是,李家,能够让朕名正言顺封赏的人,只有佛祖本生的你。”
李静在心中叹了句“笑面狐狸”,对皇帝道:“不知草民可有幸知道皇上想要如何封赏草民?”
皇帝看着李静的眼睛微微笑道:“朕打算把你佛祖本生的身份昭告朝廷,为你平息流言,同时,收你为义女,封你为南越公主,再为你许下一位乘龙快婿。你看如何?”
李静回视着皇帝,正色说道:“这个封赏,于草民而言,过重了。君臣伦常,岂能混乱。家父既为河南郡王,皇上封草民为郡主,已是皇恩浩荡。至于成亲一事,皇上至情之人,当明白心心相映方愿携手白头。草民斗胆,想自己选择夫婿,求皇上成全。”
皇帝眉毛微挑,大笑出声。笑过之后,方道:“皇后言你绝对不肯受封公主,且会执意拒绝朕的赐婚。果然都说中了。
也罢,朕也不强求于你。朕只问你一件事,对禅儿,你是怎么想的?”
李静大惊,半晌,方回过味来道:“草民与刘禅兴味相投、性情也破合得来,但仅止于知己玩伴。”
皇帝叹了口气道:“既然你对禅儿无意,朕也就不上赶着做这个媒人,召你嫌隙了。只是,待会儿皇后问起,你可千万莫提及朕与你说过此事。
哎,朕也是好心,见她常年为禅儿的婚事烦恼,想出份力,结果,她却跟朕说你们两个郎无情妾无意,朕偏不信,你们这几年相交甚密,如今进京,你又不避嫌隙住进了刘家,就算禅儿当真没长着情种,朕以为你也是对他有心的。
可你……朕又输了皇后一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